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要闻

雨润红土赋新诗

——写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

钟义勇 温居林 刘效江 钟瑜
2022年06月28日16:32 |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小字号

东风拂面暖,极目景象新。转眼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已走过十周年。

十年来,党和国家的大爱关怀、对口支援的持续发力、上下一心的实干担当……在这片红土圣地汇成一首协同推进苏区振兴发展的恢宏诗篇。

这首诗,气象万千,意蕴深远,接续不息。

诗之“境”

振兴发展踏歌行,雨润红土赋新诗。这首诗,气象万千,折射出十年来赣南老区的变与不变。

变化的,有经济发展的跨越进位、城乡面貌的今非昔比、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干部群众精神状态的焕然一新;不变的,是赣南人民饮水思源、丹心向党的红色情怀、奋进之志。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振兴发展。有一种跨越,叫高歌猛进。

今年3月22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活力城市百强研究(2022)》,从经济实力、治理能力、文化体验、居住生活、城市形象、发展潜力等综合计算得出各个城市的品牌价值,赣州在2022年中国百强城市榜单中排名第45位。

发展,是第一要务。无论是改变落后的面貌,还是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

十年来,赣州立足推动“好政策要有好落实”,敢想敢干、先行先试、善作善成,全力以赴抓好《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简称《若干意见》)等明确的各项重大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综合实力有了新跃升,跨越势头变得更迅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全市GDP突破4000亿元、达到4169.37亿元,列全国第65位,较2011年前移43位,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赣州的工业,一直底子薄、基础弱、总量小、结构不优。补齐这块短板,挺起工业脊梁,是赣州这十年来最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之一。其间,围绕主攻工业,先后实施了两次“主攻工业、三年翻番”行动,市第六次党代会又将工业倍增升级列为“八大行动”之首,予以强力推进。几番接续行动,几番转型升级,几番结构调优,如今,全市工业发展已完成了从夯基础、筑支撑到兴项目、强产业的过渡,“两城两谷两带”建设捷报频传,“1+5+N”主导产业培育渐入佳境,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千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三个“零的突破”。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4500亿元,列全省第5位、比上年前移2位;南康现代家具产业集群总产值达2270亿元,同比增长13.5%;全市有色金属和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双双突破千亿元;赣州经开区规上工业营收突破千亿元,跻身千亿级园区方阵。

今天的赣州,除了经济发展高歌猛进,还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和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等荣誉于一身,城市影响力、美誉度显著提升。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振兴发展。有一种巨变,叫日新月异。

今昔对比,没有什么比城乡面貌的变化更为直观。

十年前,作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赣南贫困人口占了江西的三分之一。“十一五”末,全市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至四成,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六成左右,贫困发生率高达26.71%,处于中西部地区和其他革命老区的后列。

土坯房透风漏雨、乡村道坑洼难行、稳压电成为奢望……2012年4月,《若干意见》出台前夕,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奔赴赣南,兵分十二路实地调研,亲眼目睹了这片红色土地基础薄弱、民生艰困、经济滞后的真实状况。这些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制定有关扶持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2年6月28日,《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开启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新纪元。

让老区人民尽快告别贫穷落后,成为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水平……

今天,人们行走在宁都县小布镇大土楼新村,看到的是一排排青灰色琉璃瓦屋顶、土黄色墙面的双层小洋房整齐布列,红花绿树点缀其间,休闲健身场所、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而在十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村中原来大部分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牛棚猪舍夹在民房之中,臭气熏天,到处蚊蝇乱飞。”现年72岁的红军后人吴传寿指着村口的一张大幅拼版照片说,如今,全村187户土坯房住户住进了新楼,喝上了放心水。村里修旧如旧保留了18处红色遗迹,大土楼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红色新村。

与小布镇相距150公里的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贫困程度也曾远近闻名。这个诞生了“17棵松”感人革命故事的红色村庄,在苏区振兴发展开启之前,66户人家清一色住着土坯房,日子过得甚是艰难。

得益于《若干意见》的出台,华屋于2013年开始推进整村改造,逐步实施“美丽新村+红色培训”发展规划,统一建设了66套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新民房,并在村中修建了红军祠、村史馆、“信念亭”和“长征体验路”,办起了农家旅馆和农业体验园。为了留下历史的记忆,政府特意帮助修缮保留了一排旧房,作为开展红色教育、发展乡村旅游的实物载体。如今的华屋,人勤业旺,成为闻名全国的“脱贫攻坚示范村”“苏区振兴样板村”。

感受到脱胎换骨之变的,还有曾经的库区渔民。站在上犹县水岩乡龙门移民新村梁学武家的两层半小洋楼眺望,500米开外就是上犹江库区。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上犹江水电站建成发电后,梁学武一家和其他库区渔民就一直生活在船上,人称“水上漂”。居所的简陋与局促、孩子的教育与安全,一直是他们的“心头痛”。

是《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让“水上漂”离船上岸的安居梦想变成了现实。随着“水上漂”搬迁上岸工程的实施,上犹县“梦想家园”等8个集中安置点迅速建成,曾经头枕湖水半个多世纪的563户库区渔民走出船篷,过上安稳的岸居生活,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

苏区振兴发展十年来,长期困扰老区人民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得到有力有效解决。全市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近300万群众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近300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600多万农民群众出行不再难。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度成为制约赣南城乡发展的重大瓶颈。

2012年前,赣州仅有京九、赣龙两条铁路过境,市内8个县不通铁路,5个县不通国道,4个县不通高速公路,全市枯水期电力供需矛盾也异常突出。

为了增强苏区振兴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若干意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先导工程。

交通闭塞,曾是安远人外出招商不便言说的苦涩话题。这个全省最后一个不通高速公路的县,在2014年12月迎来了寻全高速过境。当振兴发展、“融湾入圈”的大潮涌起,该县抢抓政策“窗口期”,用好部委对口帮扶资源,全力推进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客运服务、货运物流服务一体化建设,推动赣安高速、三百山至定南高铁站快速路等重大项目进入“十四五”规划。如今,安远不仅已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还持续发力新基建,获评全国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县。一个全新的乡村风景,正为安远人所津津乐道:东江源头、三百山下,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

城乡巨变,日新月异。十年来,赣州交通、能源、水利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快速推进。

一张连接城乡、通达八方的立体交通网已然形成。十年来,全市铁路营运里程增至923公里,辖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至1559公里,新(改、扩)国省道近1800公里,国省干线基本实现“县县双通”,“四横六纵一环”城市快速路网总长120公里、已通车50公里,赣州成为全省建成通车快速路网最长的“高架城市”。赣州黄金机场开通国际航班,瑞金机场建设全速推进,赣南老区群众“出门通路、抬脚上车、日行千里”的梦想照进现实。

一张内强外拓、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网加速织密。华能瑞金电厂、信丰电厂建成投产,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达779万千瓦、增长378%,实现500千伏电网输入“双环网、双通道”、220千伏变电站县县全覆盖。

一张点多面广、功能健全的水利设施网日臻完善。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建成应急水源或双水源。梅江灌区等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打破了赣州近30年没有国家重大水利项目的局面。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振兴发展。有一种幸福,叫芝麻开花。

幸福的花朵绽放开来,芬芳了老区人民的心田。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苏区振兴发展十年来,红土儿女逐梦向前的每一步,都真切体现着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赣南的“五个战略定位”,第一个就是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其他四个,也跟助力赣南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增进福祉息息相关。

十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把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抓实脱贫攻坚、推进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先后投入民生资金5560.11亿元、年均增长16.85%。

真金白银投向民生、真心实意服务民生,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市尽锐出战,精准“绣花”,“绣”出了脱贫攻坚的精彩画卷,所有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所有贫困村尽数退出,215.6万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打造了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的“赣州样板”。赣州结合实际创新实施的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易地扶贫搬迁“交钥匙”工程、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特困群众拎包入住农村保障房等做法,在全国得到推广;“瑞金市廖奶奶咸鸭蛋案例”“龙南县杨村镇车田村脱贫车间案例”等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

全市十年间改扩建城乡学校5821所,校舍面积增长68.8%,完成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1994个,义务教育“农村弱、城镇挤”问题得到缓解,“赣南乡村最好的房子在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成为美谈。

全市十年间实施医疗项目2998个,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6.7张、增长147%;新增养老机构34个,总床位达5.7万张、增长46.2%,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基本实现全覆盖。就在前不久,赣州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老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医疗服务。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围绕建设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赣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抓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3%以上,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这样的绿色底色、生态成色,让赣州接连捧回“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

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给老区人民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也为各项事业发展赢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支持。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振兴发展。有一种担当,叫干就赣好。

南康“康乐办”、龙南“龙易办”、兴国“兴速办”、大余“余快办”、崇义“崇速办”、赣州经开区“经心办、经快办”……今年以来,赣州市紧扣“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目标要求,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打响“干就赣好”营商环境品牌。

“干就赣好”,如今在赣州不仅成了干部群众的行动宣言、奋进号角,更成了全市上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价值追求和品牌塑造。打响营商环境品牌、挥动项目攻坚大旗、立起产业发展标杆、办好服务群众实事……“干就赣好”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拓展。

以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为例,赣州致力学习湾区的思维理念、干部作风,全域化系统化集成化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实现行政审批局和“一枚印章管审批”市县两级全覆盖,市本级审批人员减少四分之三以上。出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专项行动方案,试行“全产业链放权”改革,与广州、深圳等9个大湾区城市签订政务服务合作协议,90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44项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直达企业,“全产业一链办”、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施工图审查等改革在全省推广。

如今,“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强化湾区思维、赛道思维”,在赣州已成为干部群众耳熟能详的“高频语”、比照落实的“参照系”。

改作风、提效率、敢担当,“干就赣好”,换来了企业和群众的暖心、舒心和安心,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大项目看好赣州、抢滩赣州。仅今年前5月,赣州就签约引进大湾区项目126个,总投资额846.32亿元,占全市新引进项目的六成以上。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振兴发展。有一种接力,叫薪火相传。

兴国县长冈乡合富村村委会,江善忠烈士的照片与英雄事迹整齐地挂在办事大厅墙上。1934年冬,21岁的江善忠为掩护战友转移,只身将敌人引上悬崖,纵身一跃,英勇捐躯。

“太爷爷教会我什么叫忠诚,什么叫坚守,什么叫信仰!”江善忠烈士后代、村干部江华说,“身为党的基层干部,就要牢记初心使命,学会服务群众,当好先锋模范,带着大家一块干。”

革命理想高于天,一颗红心永向党。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赣南人民与党的鱼水深情都根深蒂固,热爱党、拥护党、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始终如一、坚贞不二。

薪火相传中,红土儿女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全市上下坚持从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努力把赣州打造成为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红土圣地。

十年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积极投身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大力发扬革命好传统、好作风,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各条战线担当作为、撸袖实干,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不断走深、走实、走远。

“哎呀嘞!砍柴全靠好镰刀,撑船全靠好竹篙。同志哥!党的恩情比山高,感恩奋进攀新高……”一曲广为传唱的新编兴国山歌,把红土儿女饮水思源、丹心向党的不变情怀、奋进之志,诠释得淋漓尽致。

(责编:毛思远、帅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