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向阳晒秋

人民网记者 秦海峰
2023年10月16日14:40 |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小字号

曾经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造型艺术家”;曾经的秋晒民俗,变为现在闻名海内外的“晒秋”景观。

在江西,以婺源篁岭“晒秋”为代表的民俗,经过对不同农作物的颜色进行色彩搭配,向阳而晒,形成浓郁动人的秋彩。在将民俗升华为“艺术”的背后,也寄寓着当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期待。

从农民到“艺术家”

篁岭晒秋。曹加祥摄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村民曹家弟干了一辈子农活,没想到有一天会被网友称为“艺术家”。

时值金秋,进入了婺源篁岭最好的季节。黄的玉米,红的辣椒,绿的古树,白墙黛瓦的古宅,美得如诗如画。

曹家弟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起床,收拾一番后上山上班。山上是著名的篁岭景区,也是曹家弟的祖宅所在地。

时间还早,但是篁岭景区的索道入口已经挤满了排队上山的游客。曹家弟一般选择步行上山,不去跟游客挤索道。虽然已经72岁高龄,但是曹家弟身体倍棒,走2公里山路只需要大约半个小时。

8点左右,曹家弟就来到了自己工作的地方——篁岭景区著名的晒台上,这里曾因摆出的各种各样极具创意的晒秋造型而成为游客的打卡胜地。而曹家弟就是这些晒秋造型的创作者之一。

中秋国庆假期刚过,游客量有所回落。今天曹家弟的工作是把蒸熟的红薯捣成泥,加糯米和芝麻后再回锅蒸,然后捏成条状,切片晒干,再油炸,就成了备受欢迎的红薯脆。

切片、晾晒是制作红薯脆最重要的环节。 说重要,一方面是因为晒干与否会直接影响红薯脆的口感,另一方面,晾晒这一环节在篁岭村已经由民俗演变为一种“造型艺术”,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

“以前只有逢年过节才做红薯脆,很珍贵。现在只要有红薯,天天都可以做。游客还可以免费试吃,管饱!”曹家弟乐呵呵地说。

从“秋晒”到“晒秋”

篁岭晒秋。曹加祥摄

实际上,晒秋在民间原来被称为“秋晒”,作为一个古老的民俗,“秋晒”是老百姓生活富足的象征,因为有了富余,才会拿出来晒,才能更好地储备过冬的食物。

曹加祥是篁岭著名的“农民摄影师”,家住篁岭隔壁的晓鳙村,也是篁岭晒秋的创作者之一。在曹加祥看来,从“秋晒”到晒秋,不仅是文字顺序的调整,更是美学意义上的升华。

“在传统单一的晾晒习俗上融入现代美学,通过对不同农作物的颜色进行色彩搭配,进而形成亮丽动人的色块,让民俗升华为艺术,卖农产品变为卖风景。”曹加祥说。

晒秋,让篁岭这个原来婺源县最穷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为婺源县首屈一指的富裕村。得益于旅游的带动,无论是篁岭村还是附近的晓鳙村,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开起了小汽车。

在距篁岭30公里外的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村民也在晒场和自家房前屋后、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层叠的晒匾如同调色盘,与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相映成趣。

如今,不仅婺源,在江西九江、新余等地,“向阳晒秋”也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红山村,当地群众利用晴好天气将辣椒、玉米、豆角等农作物晾晒于房前屋后。在九江湖口、都昌等地,五彩斑斓的“晒秋”场景也构成了一幅幅丰收画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在江西,秋晒并非秋天专属,一年四季均有应季的农作物可晒,所晒之“秋”指代的是丰收的农作物。随着时代的变迁,烘干粮食这道工序渐渐被机器代替,“秋晒”农俗日趋淡化。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飞速发展,“秋晒”不再是一种在睛好天气晾晒农作物的行为,而是演绎成游客与摄影师镜头中富有诗意韵味的“晒秋”嘉年华盛典,更成为了中国最美乡村的符号。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秋天的阳光,将日子晒得红红火火,晒秋晒的是丰收的果实,更是晒农家生活的甜蜜与幸福。

随着人气的逐渐爆棚,晒秋景观带动了民宿、农家乐、油菜花经济、夜经济的蓬勃发展,婺源当地村民由此走上富裕之路,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古老的乡村由此焕发出蓬勃生机。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武向春认为,以“晒秋”这一农俗为抓手,不断丰富休闲农业内涵,是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与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的完美结合。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留住民俗,更要留住乡愁,和乡村旅游结合,让民俗升华为艺术,无疑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打开了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武向春说。

(责编:邱烨、帅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