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取蛙聲一片

——新余山南村發展黑斑蛙養殖產業促脫貧

2020年04月23日09:43  來源:江西日報
 

  在新余高新區馬洪辦事處山南村,一方方水渠交錯,阡陌縱橫的田野裡傳來陣陣蛙聲,一隻隻頭大眼圓的黑斑蛙不停叫著,和著鄉野的虫鳴鳥叫,演奏著一支自然交響樂……

  “這些黑斑蛙十分好動,生性機警,有什麼風吹草動立刻就能察覺。”南源蛙業養殖基地負責人、新余南源蛙業農民養殖合作社理事長廖員眼說,“小小黑斑蛙,打通了脫貧致富大通道。”

  依托地利優勢,做實水文章

  山南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51人。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幫助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脫貧,山南村致力於發展特色產業,走一條切合本地實際的產業帶動脫貧路子。

  山南村依山傍水、環境優美,轄區山南水庫面積大、水質好,如何合理有效利用一庫清水造福當地百姓,是該村干部長期思考的問題。2014年11月,在經過學習考察、效益分析、風險評估后,村委會決定採取股份制合作形式,發展黑斑蛙養殖產業。

  2016年3月,山南村成立新余南源蛙業農民養殖合作社,並建立南源蛙業養殖基地,經過4年發展壯大,基地養殖面積已擴大到300余畝,成為新余市最大的黑斑蛙養殖基地,年產量逾25萬公斤,銷售額達800萬元,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

  解決發展難題,充實錢袋子

  近日,記者走進南源蛙業養殖基地,放眼望去,隻見一個個規整網格鑲嵌在稻田裡,黑壓壓的黑斑蛙活蹦亂跳,叫個不停。廖員眼介紹說,項目建設初期,村民不敢把股金投入“看天吃飯”的黑斑蛙養殖基地。原來,為防止蛙苗被鳥類捕食,養殖過程中需要圍網阻攔,然而一場大風就能掀掉這些防護網,以致造成損失。2018年,養殖基地遭遇了3次大風天氣,損失達五六十萬元。

  創業必須有一股不服輸的勇氣。該村精心組織學習考察,吸取失敗教訓,黑斑蛙養殖技術日漸成熟,產值大幅增長,吸引了農戶參與。

  如今,南源蛙業養殖基地養殖的黑斑蛙廣銷南昌、吉安、長沙等地。由於蛙苗好、水質佳,基地養殖的黑斑蛙肉質鮮美,價格普遍高於市場價。近3年來,南源蛙業農民養殖合作社為基地務工人員發放工資216萬元,給貧困戶分紅30余萬元。

  激發脫貧動力,探索新模式

  為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山南村探索了四種模式,積極引導貧困戶直接參與產業發展,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轉變。

  自主經營模式。通過反租倒包的形式,合作社提供場地、種苗、技術、飼料等服務,由貧困戶自主經營管理,合作社包銷產品,除去生產成本外,收益全歸貧困戶所有。目前,有5戶貧困戶投入3.9萬元,經營面積2.68畝,每年純收益達2.4萬元。

  務工模式。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合作社目前共吸納16名貧困勞動力長期務工,每年穩定增收2.16萬元。

  土地流轉模式。合作社租賃了7戶貧困戶土地共9.91畝,每畝土地每年租賃金額為500元,到年底每畝還可產生150元收益。

  資產收益模式。11戶貧困戶以小額信貸資金入社,其中每戶從小額信貸資金中拿出1500元進行返租倒包,委托合作社經營管理,除去生產成本、管理成本外,收益全歸貧困戶所有。同時,村集體收益部分由村制定產業收益分配方案,30%的收益用於曉康驛站、頤養之家等公益性事業,70%的收益以“以獎代補”和現金直補方式分配給貧困戶,讓產業效益覆蓋面更廣,惠及更多村民。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優美詩句,如今在山南村已變為現實。(徐國平)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