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入贛攜手譜華篇  高質量發展邁出新征程

——寫在貫徹落實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戰略暨央地合作視頻會召開之際

2020年04月28日07:15  來源:江西日報
 

這是一幅接續奮斗的行進圖。2013年,我省啟動央企入贛工作,一大批央企紛紛來贛洽談合作﹔2017年,第二屆央企入贛投資合作洽談會召開,央地合作不斷拓展領域,央企入贛跑出“加速度”。

這是一份厚重提氣的成績單。自2013年以來,有82家央企在我省投資468個項目,實際進資3625.52億元。截至2019年底,在贛央企共擁有各級子企業611戶,資產總額7146.8億元,在崗職工15.1萬人。

這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時間點。當前,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從決定性成就到全面勝利,脫貧攻堅還要走最后一段最艱難的路,還要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八年來,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正處在新一輪振興發展高潮的關鍵時刻。

4月28日,貫徹落實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戰略暨央地合作視頻會,在北京和南昌兩個主會場以及部分央企和我省各設區市、贛江新區分會場同步進行。隨著一個個有規模、有實力、有競爭力的央企入駐,一批批“大塊頭”“高精尖”的央企項目落地生根,新一輪央企入贛再掀高潮,將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為我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我省“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注入新動能。

高位推動 高層互動

央企入贛形成長效機制

我省與央企淵源深厚,情意深長。

翻閱歷史,1932年的春天,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在於都縣成立了中華鎢礦公司,這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國有營利性企業。隨后,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政權中第一次設立,國資監管的相關法規以中央臨時政府的名義第一次頒布,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第一次構建。

歷史証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有企業和國資監管的“根”在江西。新中國成立以后,從工礦企業起步,到紡織、機電、鋼鐵、軍工等輕重工業全面發展,央企在我省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央企與這片紅土地手握得更緊,心貼得更近。

2013年5月,省委、省政府專門出台了《加快推進新一輪央企入贛行動計劃》,並與國務院國資委簽訂合作備忘錄,明確了加快推進央企入贛的目標和措施,提出要做好與央企的產業對接、技術對接和市場對接,力爭用3年時間引進、落戶100個以上央企入贛項目。這標志著我省與國務院國資委、央企從單個項目合作上升到全面合作,建立了省部、省企之間緊密磋商、合作交流、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長效機制。

2013年11月,第一屆央企入贛投資合作洽談會在贛州舉行,會議期間簽約項目80個,累計進資396.37億元。會后至第二屆洽談會舉辦前,陸續新增簽約項目69個,新增進資316.59億元。2017年2月,第二屆央企入贛投資合作洽談會在九江舉行,會議期間簽約項目113個,累計進資936.52億元。之后央企在贛投資熱度不減,洽談會結束后至2018年底,央企在贛新增簽約項目111個,新增進資474.96億元。此外,央企不斷加大對現有項目改擴建和技術改造力度,2013年至2019年共續改建95個項目,累計投資1501.08億元。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央企入贛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關注央企入贛工作進展和動態,對央企入贛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各設區市黨委、政府把央企入贛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重點推進。

高層互動,高頻交流。省委、省政府領導與國務院國資委領導加強溝通走訪,促成建立央企入贛服務機制,攜手推動央企入贛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我省上門拜訪央企160余次,收集整理央企意見建議及需協調解決事項50余條,並及時向省直有關部門、各設區市反饋。主動邀請央企來贛考察,全年共接待70余批次央企到訪。協調國務院國資委規劃發展局、綜合局,組織中國輕工集團、東方航空、中國中車集團、國新集團、國機集團等央企,赴贛州市調研新能源汽車及稀土產業發展情況,開展“一對一”的深度對接。

為了促進更多重大項目簽約落地,我省堅持每月對簽約項目進展情況調度,及時掌握央企入贛簽約項目推進進度、存在問題,並向各設區市主要領導、國資部門、商務部門進行通報。省國資委建立了與國務院國資委央企入贛工作溝通聯系機制,不定期向國務院國資委匯報我省央企入贛工作進展,研討協商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問題和困難。

一手抓項目對接洽談,一手抓簽約項目落地,我省著力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搭建對接平台,優化服務質量,為央企入贛創造條件。2019年10月,省級層面建立央企入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長擔任召集人,省直有關部門、設區市政府、贛江新區管委會、駐贛央企為聯席會議成員,每年最少召開一次全體會議,研究提出推進全省央企入贛工作的政策舉措及建議,協調解決央企入贛重大項目推進過程中的重大問題。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省國資委,每半年至少召開一次聯絡員會議,及時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有關問題。

截至2019年12月底,列入調度的第二屆洽談會簽約的113個央企入贛項目,除11個項目因市場條件變化、企業發展戰略調整、不具備開發條件、境外風險因素等原因終止或項目擱置未注冊外,已注冊項目102個、已進資項目100個、已開工項目99個、已投產及部分投產項目68個,分別佔簽約項目總數的90.27%、88.50%、87.61%、60.18%,進資總額為1055.22億元,呈現出項目注冊超90%、開工超80%、進資額近半、投產過半的較好態勢。

互利共贏 攜手同行

高質量發展奮勇爭先

央企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頂梁柱,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翻開央企入贛企業名單和項目目錄,內容涉及電力、天然氣、有色金屬冶煉及精深加工等基礎設施、基礎工業領域,汽車、鋼鐵、建材等制造業領域,航空、核工業、有機硅、太陽能光伏、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領域,通信業、旅游開發、工程設計咨詢等服務業領域。

過去,央企在我省煙草、電力、石油、特種裝備、金融保險、通信、鐵路、民航等行業佔主導地位,但與發達省(區、市)相比,在贛央企數量少、分布窄,從事先進制造的央企規模也較小。隨著2013年我省啟動央企入贛工作,一批批圍繞我省“十三五”產業規劃、我省“2+6+N”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行動計劃的央企項目落地生根,有力提升了我省產業的結構與層次。

一大批航空產業的重大平台、重大項目落戶,為深化中航工業集團與我省的合作打下堅實基礎﹔隨著中國商飛江西生產試飛中心在南昌航空城奠基,我省航空工業發展再次迎來標志性事件,奮力實現“航空產業大起來、航空研發強起來、江西飛機飛起來、航空小鎮興起來、航空市場旺起來”的江西“航空夢”。在撫州市,在國開行、大唐發電、中國節能、華錄集團等央企的投資帶動下,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文化旅游、中醫藥、健康養生、現代物流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嶄露頭角。在新余市,新能源汽車用高牌號電工鋼項目——中冶新材CA3機組第一卷合格硅鋼成功下線,江西中材投資10億元的綠色環保建材產品正式點火……新余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按下“快進鍵”。

我省的資源、產業和區位優勢與很多央企具有較強的互補性,當前,我省正著力打造有色、電子信息2個萬億級產業,裝備、石化、建材、紡織、食品、汽車6個五千億級產業,航空、中醫藥、移動物聯網、LED等若干個千億級產業,為央企來贛提供眾多“江西機會”。同時,借助央企的雄厚實力、先進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理念,推動我省企業和資源整合重組,做優做強做大主導產業,挺起工業發展的脊梁。

在位於南昌市灣裡區的江中藥谷,華潤江中的科研中心研發團隊忙著比對實驗數據。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華潤醫藥戰略重組江中集團,隨著雙方在研發、品牌、制造、產品、終端等方面廣泛的業務協同,華潤江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這個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中藥制藥企業科研中心,正在為全省乃至全國的中醫藥研發起到輻射帶動作用,助推我省中醫藥產業快速發展。

實踐証明,央企入贛不僅符合我省加速綠色崛起、推進全面開放的實際,而且順應央企調整產業布局、推進輻射能力的需要,實現雙方互利共贏。

中糧集團、中國北車、中國化工等一批央企依托我省優越的地理環境、政策條件,水土、能源、人力等各種經濟建設成本遠低於沿海城市和中部其他省市等因素,完善了企業的戰略發展布局,在我省的投資實現了新的發展。中國電建集團江西省電力設計院在贛投資了4個風電場項目,企業獲得快速發展,市場布局拓展至廣西、廣東、山東、陝西等十余個省份及自治區,海外業務遍及印尼、贊比亞、孟加拉、越南等國家。江西大唐國際新能源公司先后核准火電項目、風電項目、光伏項目等24個項目,總容量516.9萬千瓦,為江西提供能源支持的同時,企業效益不斷提升,九龍山風電場連續4年榮獲全國風電場生產運行指標對標競賽一等獎,是該集團公司系統第一個單位容量利潤超千元的風電項目。

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說道:“我們在江西的投資項目進展順利,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介紹,企業的36個新建儲備倉項目被列入省重點工程,政府還專門召開建設協調會,簡化相關審批流程,加大稅費優惠力度,確保了項目及時建成和投入使用。

落實戰略 搶抓機遇

助力蘇區振興跨越式發展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振興發展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既是一項長期的經濟任務,更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

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帶動央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戰略,通過政策支持、平台搭建、人才交流、產業幫扶、項目合作等方式,以助力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脫貧攻堅為重點,以做強特色經濟為抓手,加快推進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

2013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相繼出台《關於做好在贛南地區對接合作相關工作的通知》《對口支援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含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方案(2014-2020年)》《關於印發<國務院國資委對口支援章貢區(含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19-2020年工作計劃>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指導和支持央企參與對口支援,鼓勵央企在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與贛州市持續開展項目合作,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6年來,國務院國資委和央企先后派出各領域高端人才,源源不斷為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先后有15名優秀干部到贛州挂職,架起了國家部委和贛南人民之間的“連心橋”,開啟了央企與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直通車”。

越來越多的老區“夢想”被央企點燃。

華能瑞金電廠項目的建成,結束了贛南地區沒有大電源支撐點的歷史。中國華能集團投資70億元,啟動華能瑞金電廠二期擴建工程,建設兩台百萬千瓦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機組,進一步緩解贛南地區用電緊張問題。2019年,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中國恆天集團兩大央企,在贛州這片紅土地上圓了老區人民的“整車夢”。中國中車集團總投資25億元的中車生一倫項目已正式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后將填補贛州高端驅動電機裝備研發制造的空白。改造危舊土坯房、建設休閑廣場,在華潤集團的幫助下,廣昌縣貧困群眾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好,2019年華潤慈善基金會與廣昌縣人民政府簽訂定向捐贈旴江鎮彭田村共創小康項目協議書,計劃捐贈1947萬元用於旴江鎮溪畔彭田項目建設。

越來越快的蘇區振興發展被人們見証。

圍繞重點布局的“兩城兩谷兩帶”(贛州新能源汽車科技城、南康現代家居城,中國稀金谷、青峰藥谷,贛粵電子信息產業帶、紡織服裝產業帶)產業領域,贛州市與央企及地方國企主動對接、深度合作,一大批投資額度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產業支撐作用顯著的央地合作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據統計,2013年以來,僅贛州市就落地央企項目68個,計劃投資1493.54億元,已實際進資454.793億元。已有國機集團、中車集團、華潤集團、大唐集團、招商局集團等30家大型央企在贛南這片紅土地上投資興業。

在吉安,人們注意到落戶的央企多起來了:江西中煙工業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建設井岡山卷煙廠易地技術改造項目、中信集團投資15億元打造中信梨坪國際會議中心項目、燕京啤酒集團投資30億元實施燕京啤酒退城入園項目、國電投江西吉安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7億元建設了水槎浪川風能發電項目……央企推動一個個產業集群發展,助推一片片區域整體提升,截至目前,央企在吉安市已投產項目29個,資產總額達317.4億元。

江西與央企攜手,種下的是蓬勃希望、收獲的是累累碩果。本月初,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同意設立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批復》,我省成為中部第一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當前,我省處於戰略機遇的疊加期、產業升級的轉型期、生態紅利的釋放期,央企入贛再出發,續寫紅土聖地的無上榮光——

站在新起點,攀登新高峰。央企入贛數量再創新高,項目質量再上台階,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踏入新征程,開創新格局。統籌推進國資監管制度建設,在全省層面推進資源整合配置,努力推動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

奮力新跨越,譜寫新篇章。對接一家央企、合作一個項目、做大一個產業、形成區域集群,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提供強大引擎,為江西“作示范、勇爭先”再添國資國企新功!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