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

集中力量推進六方面改革舉措(經濟新方位)

2020年04月29日07: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強調,對有助於促進復工復產、居民就業、投資消費、中小微企業發展、基本民生、脫貧攻堅的改革舉措,要集中力量推進。

  為什麼從這6個方面發力?具體如何推進?記者採訪了部分專家、企業和基層部門負責人。

  大家表示,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這些領域的改革舉措直接關系“六穩”工作和“六保”任務,是根據時與勢的變化、為解決實際問題而提出的,時間緊、任務重。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准備和工作准備,使改革更加符合實際、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眾新期待。

  ——編 者

  1

  促進復工復產

  3類政策措施為經濟恢復增長打開局面

  “樣板樹林區已經完成,計劃5月下旬完成灌溉系統安裝。”4月初,雄安新區北部,總規劃面積670畝的綠博園辛集林項目開工了,承建方中建一局資金部負責人周紅亮介紹。下一步,將分區種植各類植被,生態混交林區、繽紛春花林區等豐富的園林景觀,助力“綠色雄安”建設。

  項目順利開工,離不開一系列支持復工復產改革措施的推動。如,人社部、住建部辦公廳聯合下發通知明確,企業復工后要繳存的農民工工資保証金,可暫緩到6月底繳存。對一定時期內未發生拖欠工資的建筑企業,各地依法依規實行減免措施。“這切實減輕了企業的資金壓力,目前我們1107個國內在建項目都安全有序復工了。”周紅亮說。

  2月以來,各類支持復工復產的改革舉措多點多輪頻繁發力,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劉興國認為,主要可歸為3類。一是繼續深化減稅降費的舉措。如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層面先后出台5批23項稅費優惠政策,減輕企業社保費負擔,幫助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如通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完善政府服務流程,做好穩外貿等工作。三是持續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暢通產業、市場、經濟社會循環,為民營企業復工復產穩發展提供更多機會等舉措。

  劉興國認為,會議強調集中力量推進有助於復工復產的改革舉措,十分必要且迫切。受疫情影響,一季度企業復工復產壓力較大,營收與利潤出現不同程度下滑。“隻有集中力量把中央出台的改革舉措尤其是那些惠企政策落實到位,讓企業切實獲得政策紅利,才能有效緩解復工復產壓力,打開經濟恢復增長良好局面。”

  (本報記者趙展慧)

  2

  促進居民就業

  社保費率改革、擴大失業保險受益面等提供緩沖期

  “聽說村裡招工,我趕緊過來了!每天能掙120元。”4月23日,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益鄉中堆村,貧困戶譚祥富剛報到,立馬在以工代賑基礎設施項目工地上忙活起來。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解決好貧困群眾就業問題非常重要。中央提出擴大以工代賑投資建設領域和實施范圍,勞務報酬比例由10%提至15%,增加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機會。截至4月20日,已分批下達以工代賑資金56億元,預計將吸納30萬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一系列穩崗位保就業改革舉措,含金量高、時機恰當。”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李長安說。

  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所有省份都出台了符合本省實際的社保費減免辦法,全部按頂格政策實施。2—3月,共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減免2329億元。“此外,受去年降低社保費率改革政策翹尾因素影響,今年前3月,全國企業降低3項社會保險費1296億元。”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雋說,兩項政策疊加,為企業提供了緩沖期。

  同時,中央加大了失業保險援企穩崗力度,進一步降低政策門檻,擴大中小微企業受益面,提高返還標准。截至4月19日,302萬戶企業享受失業保險穩崗返還388億元,惠及職工8076萬人,受益企業戶數已超去年全年。

  李長安表示,針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的穩就業改革舉措,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4月16日,全國累計點對點運送農民工近590萬,積極解決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的人員流動問題。為幫助高校畢業生順利畢業、盡快就業,擴大國有企事業單位招聘規模、擴大基層項目招募規模、擴大應征入伍規模、擴大就業見習規模。

  (本報記者李心萍)

  3

  促進投資消費

  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內生增長動能

  “集中力量推進有助於促進投資消費的改革舉措,能更好處理投資與消費的關系,根據消費市場升級需要更好引導投資方向,實現產業與消費雙升級。”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說。

  “目前,境外疫情蔓延擴散導致外需疲弱,近期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有所減弱。”對此,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內生增長動能,尤為重要。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哲認為,國內改革舉措要在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面雙發力。下一步,關鍵在於實現“三同步”,打通供需良性循環:推動消費與供給同步復蘇,上下游產業鏈同步復蘇,大型企業與中小微企業同步復蘇。

  具體怎麼干?劉哲說,應重視“新基建”“新消費”的乘數帶動作用,加大對技術、信息融合、基礎研究等領域的投資。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比如,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人口要素流動。

  在促進投資方面,唐建偉建議改革投融資管理模式,推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進一步放寬投資准入限制,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完善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高效率、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金融機構體系,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投融資的支持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認為,要多措並舉提振消費信心、穩定消費預期,要促進新型消費、挖掘養老產品和服務消費潛力,通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升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建立能消費、願消費、敢消費的體制機制。

  (本報記者齊志明)

  4

  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

  數字化新技術賦能提升線上運營能力

  訂單已排滿,產能跟不上,眼看產品交付要逾期。就在寧波浩渤金屬表面處理公司負責人任楊犯難的關頭,當地科技局主動對接,寧波光機電中心專家組對車間每條生產線進行優化改造。“不僅節省了50萬元的企業投入,還滿足了企業擴產能的需求。”寧波成果轉化中心主任馬驥說,截至4月2日,已發動上百家科創平台,為近3000家中小企業提供研發設計檢測等科技服務,幫助達產增產。

  “中小微企業面廣量大,與經濟社會基本面關系密切。中小微企業穩,經濟社會就穩。”中國企業聯合會首席研究員繆榮說,中小微企業健康有序發展對“六保”任務中的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於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中央已出台一系列更大力度的宏觀政策對沖疫情影響,為中小微企業輸血。在繆榮看來,目前的針對性改革舉措主要集中在財稅金融、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和數字化新技術賦能等三方面。

  工信部日前為推動中小微企業線上運營專門出台方案:一方面,鼓勵大企業開放線上平台,帶動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另一方面,支持其開展數字化轉型,提升線上運營能力,培育新商業模式。“中小企業政策庫和政策落實督查平台的搭建,為提升政策獲取和落實水平起到積極作用,得到了企業的廣泛認同。”繆榮說。

  政策普惠,還看落實。繆榮表示,近期一些措施不少是短期的、應急的,實行一段時間后有必要進行評估。對效果明顯的,應考慮向常態化轉變,推動中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此外,要有一攬子考慮和安排,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大制定財稅金融及產業政策主導部門的協調力度,握指成拳更好釋放政策效能。

  (本報記者韓鑫)

  5

  促進基本民生

  密切關注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早預警早干預

  疫情直接影響居民收入,再疊加物價上漲因素,對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困難群體加大保障力度十分緊要。今年3月到6月,每月價格臨時補貼標准提高1倍發放。在價格補貼聯動機制已有的保障對象基礎上,將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領取失業補助金人員也納入保障范圍,將新增惠及800多萬人。

  對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務工、就業,收入下降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的城鄉居民,遼寧大連密切監控,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低保。“簡化低保審核審批流程,靈活開展入戶調查,當月審批、當月發放。”大連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一季度累計發放低保金約8544萬元,近6萬名低保對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推出低保“單人保”政策、低保漸退政策、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政策……近年來,基本民生保障領域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南京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閩鋼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災害救助、醫療救助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有效發揮了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的兜底保障作用。

  “短期看,要建立低保和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實現早預警、早干預。”林閩鋼說,如密切關注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狀況,收集相關信息建立數據庫,有針對性開展摸排核查。同時,要創新救助方式,積極發展社會救助服務,探索“一戶一策”救助方案和賦能方案等。

  長遠看,要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實現弱有所扶。如採取“收入+多維”的救助對象認定標准,擴大救助范圍﹔探索解決相對貧困幫扶措施,建立低收入家庭生活負擔減免制度等﹔同時,對接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相對貧困治理與鄉村振興在規劃布局和產業發展等層面的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本報記者李昌禹)

  6

  促進脫貧攻堅

  戰疫又戰貧,推動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農戶增收

  “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是現階段重點工作。”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師大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說。

  據不完全統計,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先后聯合出台了10多份文件,從健康扶貧、定點扶貧、駐村幫扶、就業扶貧、光伏扶貧、消費扶貧、小額信貸等領域入手,推動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農戶增收。

  “外出勞動是貧困人口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脫貧的有效路徑。”張琦表示,要充分保障貧困地區外出勞動力的返崗就業。各地政府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動態掌握貧困戶健康狀況及就業現狀,積極聯系企業,盡快提供貧困戶復工信息,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幫扶。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唐麗霞表示,電商銷售將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建議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培養能夠從事在線銷售的新型農民,培訓扶貧產品生產、經營和品牌建設的合作社也非常必要。

  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倒計時,原本就有一些硬骨頭要啃,還要答好疫情防控“加試題”。各地集中力量提升扶貧工作效率。

  河南洛陽上線智慧扶貧信息系統,實現政策落實、問題整改、返貧監測雲調度。系統可靈活配置問卷、自由選擇調查范圍,適時自動生成村級政策落實一覽表、各類人員花名冊、重要指標監控等數據。

  江西遂川近日建立“遇困即扶”機制。啟動應急救助和專項幫扶,不等遇困群眾致貧返貧再補救。對象認定既要從嚴把關,又要簡化程序,對因遭遇突發情況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可按應急程序認定。

  (本報記者常欽)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29日 02 版)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