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養殖大戶謝洪輝正在喂牛。
鄧招瑛試種大球蓋菇喜獲豐收。
村口的小廣場,兩顆古樟蒼翠茂盛,幾條長凳,一張小桌,幾位村民悠閑地聊著天。不遠處,整齊擺放著兩隻垃圾桶。一株株柚子樹,花開朵朵,清香彌漫。
“村裡確實變化太大了,你看我們坐的地方,以前坑窪一片。現在村裡通了水泥路,晚上有路燈,真是太好了。”談起村裡的變化,泰和縣沿溪鎮草坪村村民匡順娥臉上寫滿了笑意。
原來,草坪村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目前全村已實現整村脫貧,處於脫貧成效鞏固提升期。匡順娥親眼目睹的變化,正是草坪村實現脫貧、過上好日子的生動寫照。
扶產業幫就業 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草坪村定點扶貧單位是中國電信江西公司,派駐村裡的第一書記是張敏。
“草坪村位於贛江邊,村裡耕地多為沙土地,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產量較低。”張敏告訴記者,當地村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甘蔗,並用甘蔗喂牛,當時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養牛。
“養牛成了我們村的傳統特色產業,現在牛吃的是純天然的象草,牛肉品質沒得說。”村主任鄧魁說,他們做夢都想和城裡一樣,有寬帶上網,通過網絡銷售,把牛肉銷售到全國各地。
為了給村民圓夢,使養牛產業轉型升級,中國電信江西公司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給草坪村“輸血”,不僅為村民們架光纜、修基站、安裝天翼高清等,去年為提升草坪村的信號質量,又專門撥付資金,在村委會廣場建設4G基站,大力進行網絡信息扶貧,通過電商平台把村裡的肉牛賣到省內外。
養牛專業戶謝洪輝對網絡進村給肉牛銷售帶來的好處有著深切體會。現在,謝洪輝成立了公司,主要是養殖與販賣肉牛,他告訴記者,現在村裡網絡暢通,用抖音、微信群等方式賣牛,客戶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直觀看到養殖場的情況,通過養牛QQ群、微信群,隨時隨地可以完成交易,自己的牛生意也越來越火,一年能賣2000多頭牛,今年預計純收入可達50萬元左右。
除了養牛產業,今年草坪村還把村裡300畝荒地進行了流轉,集中成片種植肉牛吃的象草,吃不完的還可以向全國各地銷售。
“貧困戶可以土地入股,優先安排就業,種植象草一天的收入120元左右。”張敏告訴記者,村裡還設立了垃圾清掃等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貧困戶就業。
通過扶產業,幫就業,近年來草坪村的村民腰包鼓起來了,貧困戶2019年人均年收入1.66萬元,比2016年增長近2.4倍,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甜。
扶志又扶智 讓村民心動並行動
4月17日,記者看到,在草坪村的村務公開牆上,張貼著村裡去年評選出來的“三好”貧困戶光榮榜。
“三好”就是品德好、勞動好、衛生好。“幫扶脫貧,關鍵在村民,一味靠外來的幫扶,這樣的發展沒有可持續性。”張敏坦言此舉在表彰“三好”貧困戶的同時,也是一種激勵和鞭策,讓村民發自內心地想脫貧。
“我今年要繼續努力,不能落后。”61歲的鄧招瑛去年被評上了“三好”貧困戶,正在自家菜地裡忙碌的她告訴記者,今年在駐村扶貧干部的幫扶下,她家裡養了2頭牛、種了3畝水稻、試種了一分地大球蓋菇,還干著村裡公益崗位的活,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
張敏告訴記者,鄧招瑛的丈夫因病去世,她還有個婆婆,今年93歲。鄧招瑛可以“等、靠、要”,但是她很勤快,對婆婆也十分孝順。
“我們就是要樹立這樣的榜樣,向村民傳遞這樣的信息,那就是隻要你勤奮,不怨天尤人,生活一定會好起來。” 張敏告訴記者,現在村裡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氛圍十分濃厚,一些沒有評上“三好”貧困戶的會主動找他與村“兩委”,咨詢如何改變才能被人瞧得起。
除了扶志,更需扶智。張敏發現,很多貧困戶脫貧難,主要是因為沒有文化知識,很難外出謀生,掌握就業技能的能力有限。為此駐村扶貧工作隊從兩方面扶智,一是進行教育扶貧,不讓貧困因缺乏知識而代際相傳,他們免費給貧困戶家庭安裝寬帶、電視、天翼高清等,網絡流量免費用,保証了貧困戶家庭孩子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網絡學習。另一方面,為村委會開通百兆寬帶,並通過江西電信開發的遠程黨教平台,組織黨員干部學習黨的知識、進行榜樣教育和農業技術知識學習,提高農村黨員和干部素養。同時,免費建設天翼大喇叭平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以及脫貧致富信息。
“短期脫貧要富口袋,長期脫貧要富腦袋。”張敏告訴記者,扶貧必先扶志,扶智必扶教育,唯有如此,一個村子的發展才有可持續性。(記者 洪懷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