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大通村。
大通村五彩斑斕的彩繪。
深山春意濃。4月22日,記者來到樂安縣金竹畬族鄉大通村。一場春雨之后,半山腰的村庄雲遮霧繞,宛如仙境。幾十幢色彩斑斕的農舍在一片綠海中特別顯眼,外牆上充滿畬鄉韻味的3D彩畫別有一番風味,令人流連忘返。
這個貧困發生率高、集體經濟弱,幾乎被外界遺忘的省級貧困村,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彩繪村”“網紅打卡地”和“4A級鄉村旅游點”。村民們靠開民宿、辦農家樂、養石斑魚、種稻種油茶,將“生態旅游飯”吃得噴香,去年全村實現整體脫貧,在生態富民之路上越走越通暢。
“喲嗬……喲嗬……”不遠處,村民廖國雲正在趕著耕牛犁田。他告訴記者,現在來村裡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了,他租賃了50多畝稻田,准備種植優質水稻,田裡間養稻花魚。“養得好的話,僅稻花魚一項就能增收5萬元。”
“大通村生態環境好,種出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除了村裡的農家樂消化一部分,其余都不愁銷售。”樂安縣司法局駐大通村第一書記張強告訴記者。
據村黨支部書記廖國華介紹,大通村全村共292戶111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1戶207人。為了帶領村民擺脫貧困,村裡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引導村民種植蠶桑、袋裝香菇、絞股籃,養過茶山雞。“但那時候,產品運到縣城要三四個小時。市場行情又不懂,種什麼什麼不行,養什麼什麼不成。”在村裡工作了30多年的廖國華感慨道。
轉機出現在2017年。那一年,樂安縣被列入全省生態扶貧試點縣,大通村納入省級深度貧困村進行重點攻堅。金竹飛瀑、九瀑峽2個離大通村不遠的景區相繼營業和開工建設。全縣的生態旅游業正漸入佳境,大通村被納入畬鄉30分鐘旅游圈。擁有白龍峽谷、梯田風光等生態旅游資源的大通村抓住機遇,在2018年啟動了彩繪村的建設項目。同時,結對幫扶單位還為大通村建起了黨群活動中心、6套安居房和石斑魚養殖基地。大連民族大學還在大通村建立了實習基地,通過現代“馬良”們近兩年的努力,2019年底,大通村3000余平方米彩繪全部完成,一個融入青山綠水、美輪美奐的彩繪村展現在了人們面前。
山是同樣的青山,水是同樣的綠水。大通彩繪村帶來的人流客流,讓39歲村民熊國蓮看到了發家致富的機遇。她把家裡裝飾一新,在家裡辦起了農家樂。“家裡養的土雞,種的菜都很受游客歡迎。雖然目前游客不多,但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好。”熊國蓮高興地告訴記者。
“家裡建設得那麼好,就舍不得出遠門了。”在廣東打工的貧困戶潭洪明今年沒有外出,年初購進了2000多隻鴨苗,在家養起了鴨子。
廖國華把記者帶到了小通村村小組的綠樹環繞的山窩裡,隻見幾台挖掘機正在清理雜土,開挖池塘。廖國華告訴記者,這裡正在開挖的是石斑魚養殖基地,建成后,面積有40多畝,將成為集體經濟增收的重要途徑。廖國華介紹,村裡在10年前就以村集體的名義注冊了“畬竹”牌商標,以后,凡是村裡生產的農副產品都可以用這個商標統一銷售。
據廖國華介紹,前不久,北京的一家旅游公司來到大通村,想在村裡承租村民的房子發展民宿,目前已經談妥了3家。“現在村裡群眾的觀念都轉變過來了,大家都認准了走生態旅游的路,相信在這條路上大通村一定會越走越通暢,村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廖國華說。
夜幕降臨,一盞盞太陽能路燈次第亮起來。路燈下、游廊裡,村裡的大人小孩三五成群在一起聊天、玩耍,其樂融融。(記者 鄒曉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