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菇輪作 每畝獲利1萬元

2020年05月12日07:21  來源:江西日報
 

  4月下旬,位於高安市藍坊鎮魏家村的大球蓋菇示范推廣基地一派忙碌,紅紅的大球蓋菇星星點點從裸露的畦床上探出頭,工人們正在採摘鮮菇。待到香菇採摘結束后,取而代之的將是連片綠油油的水稻。

  我省是水稻主產區,每年秋季水稻收割后,水稻田大量閑置。“大球蓋菇生長期在每年10月至來年4月,正好填補了冬閑田的空白。”省農科院農業應用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魏雲輝介紹,2019年9月,該所在魏家村示范推廣大球蓋菇大田栽培新技術,不僅適合專業大戶、合作社和企業等經營主體生產,更適合一家一戶式農戶生產。水稻收割后,在大田裡鋪滿秸稈放入菌種,再覆上地膜,12月初就可出第一批菇,直到來年4月下旬採收才結束。

  “剛開始,我們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出菇時又趕上新冠肺炎疫情關鍵期,我們隻能通過線上銷售,配送給當地生鮮超市、單位食堂等地,沒想到大球蓋菇憑借其鮮美的味道收獲了一波好評。”藍坊鎮魏家村黨支部書記魏三忠說。合作社種植的大球蓋菇最高售價達到每公斤20元,不僅解決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還讓農民口袋鼓了起來。

  “拱出來的地方,扒開覆在上面的稻草,它就是農民增收的寶貝。”魏雲輝介紹,大球蓋菇不僅味道鮮美、成本低,效益還很高。生產主要以稻草等秸稈為原材料,利用冬閑田再次種植。每畝成本在3500元左右,畝產量1500公斤,產值在1.5萬元以上,每畝純利潤在1萬元左右,成為產業扶貧的新亮點。

  近幾年,魏雲輝團隊先后在永豐、吉安、金溪、高安、安福、廣昌等地示范推廣大球蓋菇稻田露地栽培的新模式,累計示范推廣規模在800畝以上,輻射推廣面積在1000畝以上,效益明顯。

  魏雲輝說,我省全年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特別是近年來我省高標准農田建設以來,灌溉條件得到充分的改善,為大球蓋菇的生長用水提供了可靠保障。大球蓋菇栽培的菌渣直接翻耕還田,可以大量消化稻草等農作物廢棄料和下腳料,既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又能提高土壤肥力,實現用地和養地的最佳效益。

  “大球蓋菇確實讓農戶嘗到了甜頭,下一步我們將解決儲藏加工的問題。”魏三忠說。目前,村裡的烘干房正在建造當中,今年該村計劃將大球蓋菇的種植面積擴大至30畝,帶領農戶走出一條集栽培、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綠色產業扶貧致富路。(徐黎明)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