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戰“貧”之路 叩開幸福之門

——會昌縣推進精准扶貧工作紀實

2020年05月13日06:55  來源:江西日報
 

  初夏時節,麗日流金。行走在會昌廣袤大地上,處處可見農業生產和項目建設的繁忙景象。

  2019年4月28日,會昌縣正式脫貧退出。脫貧退出並非終點,而是新起點。一年來,扶貧政策接續,干部汗水凝結,會昌將責任扛在肩,繼續完成剩余貧困人口脫貧任務,確保已脫貧人口穩定脫貧,奮力書寫群眾心底認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精准扶貧答卷。截至目前,該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62485人降至777人。

  精准發力,一張藍圖繪到底

  “會昌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貫徹國家扶貧方略,瞄准靶心,描繪了一幅識別精准、政策到位、后勁充足的扶貧藍圖。”會昌縣扶貧辦主任李衛明說。

  對象上牆、政策上牆、措施上牆……在會昌各村村委會,一張張決勝貧困“作戰圖”懸挂在醒目位置,圖上清晰記錄著貧困戶的基本信息、致貧原因、生產條件、勞動能力及增收計劃等情況。摸清底數扶真貧,信息公開利監督,這是該縣在扶貧工作中把握的一大原則。該縣組織全體結對幫扶干部進村入戶,細致摸排建檔立卡人口,匯總信息至各村公開。同時,動態監測非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和人均收入不高、不穩的建檔立卡脫貧戶,對易致貧返貧人群,在分析研判的基礎上,主動幫扶、因戶施策,防止其因突發事件致貧返貧,真正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干部們做事認真仔細,反復詢問核對我的家庭情況,對我的家底非常熟悉。”站塘鄉站塘村村民張興任說。

  掌握了貧困底數,還需對症下藥。為此,會昌縣堅持政策落實和幫扶措施相互結合,幫扶措施與貧困戶家庭實際情況無縫對接。該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補齊民生短板,大力實施產業、就業、安居、教育、健康等扶貧工程,通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不斷完善村級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實現貧困家庭脫貧穩定可持續。

  聚焦重點,合力攻堅戰貧困

  清晨,葉子綴著露珠,蜂農曾運富在養蜂基地忙碌著。講起自己的“甜蜜事業”,他臉帶笑意。“2017年,我加入了村裡的養蜂合作社。現在,我擴大了養殖規模,年收入增加了三四萬元呢!”曾運富所在的筠門嶺鎮榮田村是省定深度貧困村,近年來,通過“政府+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該村貧困群眾都有了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穩脫貧的有力抓手。為激發各村“造血”功能,會昌縣通過“選准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培育一套服務體系”的“五個一”產業扶貧模式,引進和扶持了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706家,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道路寬敞了,村裡的毛竹、茶葉再也不愁銷路,扶貧產業越做越紅火。”永隆鄉小寨村村委會主任華永勝告訴記者。會昌縣還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消費扶貧,加強貧困村農產品產銷對接,鼓勵引導社會各界消費來自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產品。2018年10月以來,全縣累計銷售消費扶貧產品近5000萬元。

  產業興、就業穩,脫貧才有底氣。會昌縣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就業扶貧行動。該縣通過持續的“送崗進村”“送崗入戶”以及交通補貼等政策鼓勵轉移農村勞動力。在會昌,全域布局、科學搭建的扶貧車間將就業崗位送至貧困群眾家門口,生態護林員、鄉村公路養護人員等公益崗位吸納了眾多貧困群眾就業,家政、電商等培訓增強了貧困群眾就業能力。

  對產業、就業難以解決的,該縣一方面採取兜底保障的方式補齊短板﹔另一方面,在醫療、教育、移民搬遷等扶貧領域因戶施策,全力攻克極度貧困堡壘,以最硬的作風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

  盡銳出擊,扶貧隊伍不撤離

  期滿申請留任不回京的第一書記王震、三天賣出500公斤滯銷紅薯干的第一書記汪洋、帶著孩子去扶貧的“白衣衛士”邱柳……這些都是會昌群眾熟悉的名字。他們與駐村工作隊一道堅守扶貧一線,踐行著“村民不脫貧,干部不撤離”的承諾。“我從2014年開始駐村,其間母親生病、妻子生產,單位考慮到我的實際情況,想換其他同志來接任第一書記。但想到自己熟悉村情民情,便於工作開展,就一直堅持下來。”會昌縣人武部駐曉龍鄉上保村第一書記汪洋說。

  幫扶干部的辛苦指數換來了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該縣集結攻堅力量,挑選精兵強將加強駐村幫扶力量,安排4112名干部實現對全縣19277戶貧困戶結對幫扶的全覆蓋。同時,增強包村領導力量,由縣四套班子領導、縣直(駐縣)結對幫扶單位負責人、鄉(鎮)黨政主要領導每人包1-2個村擔任“包村責任人”,統一調度村內其他“十職”干部(大村長、第一書記等十類干部)組成戰斗集體,全力攻堅。

  在脫貧攻堅征程中,該縣注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大力弘揚蘇區干部好作風,把脫貧攻堅作為錘煉干部作風的“大熔爐”,將農村黨員培養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樂於奉獻的精干力量。麻州鎮增豐村在村黨支部書記曾檢明的帶領建設下,村容秀美、產業紅火,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長,2017年便實現了整村脫貧目標。

  脫貧提振底氣,勞動創造幸福。伴隨著脫貧攻堅腳步,群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逐步成長出一批鄉土專家扎根於會昌大地,成為引領鄉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鄢朝暉)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