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5月12日是我國第十二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近年來,通過構建群防群治、借力先進技術、舉辦教育活動,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提升,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筑起牢固防線。在這其中,增強貧困地區災害風險防范和綜合應對能力,在防災減災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尤為重要。
洪澇、干旱、台風、地震……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等災害高風險區。
據統計,2013—2019年全國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佔GDP比重均值,較2001—2012年分別下降87%、86%、61%。數字變化的背后,是近年來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不斷提升,是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未雨綢繆。
關口前移,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竹林土地有沒有裂縫?道路有沒有塌方?……進入汛期,江西省萍鄉市白竺鄉的基層災害信息員蘭海軍又忙起來了,“我們這雨水比較多,地勢高、土質疏鬆,容易形成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一旦發現險情,要立刻向鄉裡報告。”
去年7月9日凌晨4點,蘭海軍排查完險情后回家休息,聽到不遠處的國道邊傳來陣陣異響。他立刻出門查看,發現國道出現裂縫,道路下方部分泥土出現塌方。情況危急!蘭海軍第一時間上報,叫上鄰居們一起設置臨時路障,提醒往來車輛,避免了傷亡和損失。
當前,在全國像蘭海軍一樣的基層災害信息員有70余萬名。他們奔波在城鄉社區,構建起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線。在基層災害信息員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全國累計接收自然災害災情信息8.2萬條,較近5年均值增加23.4%,災情信息報送數量和質量的提升,為應急管理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不僅是災害信息員,為了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更先進的技術、更豐富的行動正在使用和實踐:
——預警能力持續增強。在浙江寧波,山洪災害預警平台實時跟蹤實況雷達、實測降雨,提前1至3個小時對可能發生災害的區域進行預報。去年8月,超強台風“利奇馬”登陸浙江。凌晨5點,寧波市三塘村山洪預警員陳滿標收到平台發布的強降雨預警信息,他馬上通知村干部組織危險區域的村民轉移,“147名村民緊急轉移,6點山體就滑下來了。如果預警不及時,傷亡難以想象。”
——設防水平不斷提升。4月下旬,新疆博湖縣查干諾爾村的安居房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危舊的土坯房將變成結實的抗震房。截至去年底,新疆農村安居工程已完成約258萬戶建設,完成農村安居工程的地區,基本可以做到5級地震不傷人。在四川蘆山,這個7年前受地震侵襲的小縣城,如今重展新顏,住房建設嚴格避開地震斷裂帶、地質災害點和泄洪通道,確保建筑物有地圈梁、有構造柱、有現澆混凝土。
——科普教育深入人心。滅火體驗、地震逃生、挑戰答題……進入防災減災宣傳周,各地活動精彩紛呈,提升了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全國共發放宣傳材料5000余萬份,舉辦培訓和講座5萬場,舉行不同規模的演練近10萬場,發送公益短信4.3億條。今年,這些數字還將被刷新。
面對“點多面廣”的災害現狀,為了更好地防患於未然,科學認識致災規律,應急管理部目前已啟動全國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試點工作,將建立分類型分區域國家自然災害風險基礎數據庫,為災害隱患排查治理、監測預警、應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撐。
與時間賽跑,關鍵時刻必須上得去、打得贏
“砰、砰、砰!”隨著信號彈沖向天空,江蘇省消防救援總隊抗洪搶險救援實戰演練正式開始。
“長時間遭遇持續特大暴雨和強對流天氣襲擊,水位持續上漲,多名群眾被困,請求救援!”AW139直升機搜索、無人機拋投、水下機器人搜索、管供潛水技術……850余名消防指戰員、眾多高科技裝備齊上陣,險情最終被成功處置。
“這是做好‘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的重要演練,檢驗了救援隊伍快速響應、長途奔襲、自行保障和協同作戰能力。”江蘇省消防救援總隊副總隊長陸軍說。
抗災救災,分秒必爭。在齊腰深、麻糖般黏的泥流中蹚過、在廢水和泡沫液中關閥斷料、在近70度陡坡上手腳並用艱難前進……面對單一災種向“全災種”“大應急”的轉變,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從救援理念、職能、能力、裝備、方式、機制等6個方面推動轉型升級。“作為應急救援主力軍、國家隊,關鍵時刻必須上得去、打得贏。”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特種救援大隊三中隊代理排長侯正超說。
災害來襲,“糧草先行”。如何儲好、用好救災物資並在關鍵時刻調得出、送得快,對於抗災救災同樣十分重要。“過去在物資申請方面,手工填報表格帶來很多問題,數據更新不及時、物資聯系不暢通等問題凸顯。”浙江省應急管理廳減災救災處處長黃曉和介紹,如今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浙江研發了應急物資綜合管理平台,應急物資在哪裡、有多少、找誰調等信息一目了然,物資調撥效率大幅提高。
避免因災致貧,減災與扶貧工作齊頭並進、雙向發力
“沒有保險,都不知道怎麼邁過這道坎。”貴州省遵義市土坪鎮貧困戶鄭繼乾很感慨,去年11月,他和其他4戶老鄉的房子被一場大火燒毀。按照相關政策,此前繳納的10元保險費,可以讓鄭繼乾拿到4萬多元的賠償,房屋重建后還能再獲得2萬元的重建資金。
“十裡不同天、無災不成年”,貴州貧困人口多、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同時也是全國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省份之一。長期以來,防災減災能力不足是導致貴州深度貧困地區無法脫貧的重要因素。日前,貴州省應急管理廳下發相關意見,提出全面落實災害救助政策,及時按政策落實因災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補助,確保受災群眾住房安全保障到位。
應急管理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自然災害與貧困具有高度的區域重合性。不少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與生態環境脆弱疊加,自然災害設防水平低,群眾安全意識不強。
增強貧困地區災害風險防范和綜合應對能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一系列支持措施陸續出台:
——投入更多資源。江西省大余縣青龍鎮元龍畬族社區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平均海拔不足100米,加上被章江“U”形環繞,具有三面環河的特點,洪澇災害易發多發。
近年來,社區通過土坯房改造、河道治理、避災場所建設等工程措施和“社區+社會組織+志願者”等非工程措施,實現了“災區變社區、社區變景區”的蛻變。去年6月,大余縣受暴雨侵襲,此前補短板的“未雨綢繆”,牢牢把高出堤內地面1米多的洪水擋在河堤之外,讓災情損失降到最小。
——加大救災力度。2019年以來,針對發生在青海、四川、廣西、山西等貧困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嚴重災害,應急管理部及時啟動國家救災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區,會同財政部安排27億余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持做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在加強救援經費和裝備支持方面,應急管理部向西藏、新疆、青海等省份消防救援隊伍調撥4.5萬件套價值1.13億元戰勤保障裝備物資,向“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重點傾斜﹔批復四川涼山森林火災航空滅火應急能力建設項目及新疆阿克蘇航空護林站建設項目,中央總投資5600余萬元。
——信息精准送達。“這幾天最高氣溫有30攝氏度,森林火險等級高,千萬注意防火。”“五一”期間,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應急管理局干部楊秀清每晚都給石花村的老鄉們開“院壩會”,普及森林防火知識。
過去,不少貧困地區人口居住分散,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較多,難以第一時間獲取預警信息。如今,通過高音喇叭、村村響,甚至是鳴鑼吹哨、逐戶通知等“土辦法”,災害科普和預警“最后一公裡”問題正在積極得到解決,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助力脫貧攻堅,是我們必須擔起的重大責任。”應急管理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繼續加大對“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未摘帽貧困縣政策項目和款物支持力度,圍繞防范因災致貧返貧長效機制建設持續發力,支持已脫貧地區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避免因災返貧、因災致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