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綠樹成蔭、道路寬闊平整,市民每每經過,都能感受到優美的城市環境和慢節奏的閑適生活。5月19日,記者走在南昌市青山湖區站東街道小巷,清爽舒適的氣息扑面而來,一改老城區在人們心中的陳舊印象。
一座城市環境好不好,除了要看大馬路,更要看當地對背街小巷下的“繡花功夫”如何。近年來,站東街道用一個個“微而新”的舉措,優化轄區人居環境,讓城市的“面子”更加亮麗,“裡子”更具韻味。
微改造補齊功能短板
走進工人新村三路,沿街店鋪門牌已集體換上新裝,道路兩旁停車位整齊排列著共享單車,周圍空地上綠植林立。微改造,是站東街道對背街小巷改造三部曲的第一部,讓轄區告別垃圾亂倒、車輛亂停、綠化缺失等臟亂差問題,街道功能和形象大大提升。
“統一換裝,商鋪看上去檔次提高了,銷量也跟著增加。”工人新村三路沿街商鋪店主李成說,街巷完成整治后,路更好走了,車流和人流量多了不少,“店裡適時進行一些促銷活動,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
據介紹,站東街道微改造堅持從細微之處入手,以修補、提升、維護為主,重點滿足百姓的功能性需求,達到“淨、潔、平、亮、序”的效果。
“‘淨’‘潔’指沿街立面干淨整潔,‘平’指路面平坦,‘亮’指通過維修更換把路燈全部點亮,‘序’指規范街巷停車管理秩序和沿街商鋪經營秩序。”站東街道黨工委委員、副主任徐珂欣介紹,目前轄區已有6條街巷完成整治,陸續還將啟動實施11條街巷的整治提升。
文藝范留住城市底蘊
師大南路作為南昌市最早的一條“網紅路”,憑借各色小店攏聚了較高人氣。然而,近年來由於環境逐漸變差,商鋪變遷,商業吸引力不斷下降。
19日,記者來到改造后的師大南路,看到的是沿街充滿創意的涂鴉造型,全新的文創孵化店,以及各種美食小吃。守底蘊,是站東街道對背街小巷改造三部曲的第二部。師大南路這條“高齡”老巷重新煥發生機,濃厚的人文底蘊與“老鄰居”江西師范大學相得益彰。
“街巷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每條街巷都有講不完的故事。”提起改造的初衷,徐珂欣說,尊重街區原生態文化,才能留住街區自身的老味道。在此基礎上,街道持續引入文創業態,每逢節假日舉行文旅活動,留住人們的文藝情懷,人氣重新恢復。
“將小巷的文化底蘊與文明素養有機融合,延續老舊街巷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氛圍,市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城市也有了更多美感。”徐珂欣說。
個性足找回鄉愁記憶
為了避免街巷整治“千街一面”,在改造啟動之初,站東街道就明確了各街巷的特色和定位,按照“一路一策”的原則進行設計。留鄉愁,則是改造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我是在廠裡長大的,離家十來年,城市發生了很大變化。沒想到這次回來,童年的場景又重現眼前。”看到家門前摩托車造型的牆繪,探親回家的劉先生感嘆道。
劉先生所說的廠,是位於岔道口東路支路的鴻雁摩托車廠。站東街道立足老廠的特殊歷史背景和行業特色,將其打造成別具一格的摩托車主題街區,通過生動的牆繪和立體的雕刻,將老廠風格完美復刻。
補齊功能短板、刷新城市顏值、找回鄉愁記憶,是站東街道改造背街小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建好背街小巷,城市景觀變得更有特色,生活也更有溫度。”徐珂欣說。(陳 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