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裡種黑木耳 一田兩用促雙收

崇仁發展“耳稻輪作”邊角地變“聚寶盆”

2020年05月21日07:39  來源:江西日報
 

5月15日清晨,在崇仁縣桃源鄉王沙塘畬族村黑木耳種植基地,記者放眼望去,隻見農田擺放著一排排整齊的菌棒,一簇簇木耳破棒而出,村民在田壟間採摘最后一茬木耳。不久之后,隨著水稻的栽插,這裡的農田將變為一片“綠色海洋”。

“這塊地以前隻能種植一季晚稻,由於缺水,早稻種下去基本顆粒無收,現在通過實行‘耳稻輪作’,耕地經濟效益明顯增加,木耳畝產2500公斤,晚稻畝產較之前增加75公斤左右。”王沙塘畬族村黨支部書記蘭新華表示,“耳稻輪作”之后通過合作社分紅,該村去年的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了4.3萬元。

近年來,崇仁縣大力發展“耳稻輪作”,把以前產量低、易拋荒的邊角地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既增加了經濟收益,又不耽誤水稻種植。目前,當地已建立“耳稻輪作”種植基地4個,發展面積2000畝,帶動當地316名農戶致富,每畝地平均淨收益可達3.3萬元。

“耳稻輪作” 一塊邊角地實現雙份收益

崇仁縣桃源、三山等鄉鎮靠近山腳下,有邊角地、背光田、漬澇田2000余畝,這些地並不利於早稻種植,現代農機作業也難以施展拳腳。但在菌類養殖專家看來,這些田地卻是種植黑木耳的好場地——稻田水面不高,能有效避免淹沒菌棒,水源和排灌條件比較適合木耳種植。

“我們每年10月挖溝、排水、放置菌棒,第二年5月採收完木耳,趁著更換菌棒的空檔期還可搶種一季水稻,實現黑木耳和水稻生產無縫對接。”黑木耳種植帶頭人聶國軍介紹說,黑木耳採收結束后,農戶將菌棒作為肥料還田,有利於提高土壤肥力,增強土壤通透性,減少病虫害和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實現水稻增產。

聶國軍早年在浙江、廣東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2006年返回三山鄉種植仿野生靈芝,並成立了江西羅山峰生態有限公司,在當地推廣統一育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集約化運作模式,帶動農戶脫貧致富。2017年,他在三山鄉塘坪村帶領貧困群眾實驗“一田兩種”,當年實現貧困群眾人均增收8200元。

從無到有 木耳產業助力脫貧致富

試種成功后,2018年,崇仁縣通過黑木耳專業合作社吸引貧困群眾入股,按照“政府+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在4個山區鄉鎮推廣“一田兩種”經驗。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吸納102名貧困戶入股,每年將三成收益分紅給村民,6%的收益納入村集體經濟。同時,吸納周邊群眾和貧困勞動力1520余人,通過勞務輸出增加家庭經濟收入。

“去年我家4畝地以土地流轉形式入股合作社,獲得6000元分紅,我和兒子在合作社務工120天,又增加收入1.2萬元。”王沙塘畬族村貧困戶蘭早花高興地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

經過兩年時間的發展,崇仁縣因勢利導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盤活土地優勢資源,木耳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出了一條地域特點突出、資源高效利用的產業扶貧發展之路。“今年我們將向全縣15個鄉鎮推廣‘耳稻輪作’,覆蓋面積將達6000畝,進一步盤活農村閑置農田資源。”縣農村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業產業正在由原來的拼規模、拼速度向拼質量、拼效益轉變,“耳稻輪作”將成為當地發展高效現代農業的一大突破口。(周文思 記者 朱 華)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