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煮、添加佐料、晾晒……走進宜豐縣黃崗鎮黃崗村貧困戶楊金華家中,隻見她正熟練地制作手工點茶,清新的棗糕香扑面而來。做了23年點茶的楊金華,沒想到靠這門手藝走上脫貧致富路。
喜人的變化源自哪裡?
去年10月,黃崗鎮因地制宜,注冊“黃崗味道”食品商標,採取“政府+公司+作坊+貧困戶”模式,以特色點茶產業為切入口,將全鎮487名貧困戶以“小分散、大集中”模式納入產業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目前,在“黃崗味道”產業鏈的扶持下,當地貧困戶人均增收上萬元。
補短板,傳統產業走新路
黃崗鎮生態環境良好,家家戶戶都有制作蘿卜干、筍干、酸棗糕等點茶的傳統手藝,但多年來,頗具特色的點茶產業僅僅處於自產自銷階段,規模效應和經濟效應並不高。
如何補齊短板,讓傳統點茶產業成為撬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去年10月,該鎮採取“政府+公司+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由政府單獨出資注冊成立公司,聘請職業經理人管理,與貧困戶簽訂購銷協議,貧困戶在家分散制作點茶,公司統一發放訂單、統一配送原料、統一回收產品、統一包裝銷售等,共同打造“黃崗味道”品牌。目前,全鎮487名貧困戶已全部納入“黃崗味道”產業鏈中,銷售量已超10萬斤,產值逾400萬元。
強動力,扶志扶智相結合
“在‘黃崗味道’產業鏈中,貧困戶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參與產業鏈的任一環節,或是提供原材料,或是提供勞動力,或是參與制作點茶,根據勞動所得獲取分紅,充分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產業紅紅火火,形成良性循環。”鎮黨委書記李國樣介紹。
坳溪村貧困戶袁招秀說:“我原來總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想靠政府幫扶政策生活。看到身邊的鄉親紛紛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我也動心了。在幫扶干部的引導下,我在家種植紫蘇、黃瓜等蔬菜,公司不僅承諾我種多少他們就收多少,還教我怎麼提高蔬菜的品質。這樣的日子真是太好了。”
在“黃崗味道”產業鏈的帶動下,不少像袁招秀這樣的貧困戶轉變思想觀念,主動學習脫貧技能,日子越過越紅火。
促融合,一二三產齊步走
隨著“黃崗味道”走上正軌,該鎮多措並舉推動一二三產有機融合,讓“黃崗味道”更香甜。
今年以來,該鎮按價包購,由村集體流轉土地,設高山果蔬、有機大米、點茶原材料等六大產業點,形成約2500畝的“黃崗味道”原材料基地,貧困戶可以通過土地入股分紅和務工賺取勞務費,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收入大大提高的同時,“黃崗味道”產業鏈原材料質量更好,一產的產業基礎更扎實。
與此同時,“黃崗味道”也讓第二產業有了加速度。貧困戶點茶制作開始流程化、市場化,小型手工作坊也逐漸興起。更令人欣喜的是,“黃崗味道”產業鏈正向三產延伸。該鎮依托官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黃檗寺旅游景區等鄉村旅游資源,利用文旅活動聚集人氣,開啟“帶貨”模式。
“今年4月,我們與業內的文化策劃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准備將臨濟禪宗文化與傳統土特產‘黃崗味道’相結合,推出禪素文化產品,搭上旅游這列快車,三產融合、多點開花形成一條閉環脫貧致富產業鏈,讓扶貧收益輻射更加廣泛、更加穩健可持續。”李國樣說。(聶雲峰 記者 宋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