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窮帽子的樓下村全景。記者 洪懷峰攝
5月14日上午,天氣有點悶熱。記者走進位於上栗縣東源鄉樓下村的上栗縣聚興種養專業合作社,在套種的西瓜、梨瓜地裡,村民們正在鋤草、修剪藤架。
“我以前是做煤炭生意的,由於煤炭行業不景氣,村干部勸我回村投資種養業,帶動村裡人脫貧致富。”上栗縣聚興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美林說,合作社目前安排了5名貧困戶就業,每人每天工資100元,另外,貧困戶還可以通過資金、土地、勞務等多種形式入股,待瓜果銷售后可以分紅。這種模式,正是樓下村——這個“十三五”省級貧困村摘下窮帽子的一大法寶。近年來,該村依托好山好水發展種養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建立4家專業種養合作社,讓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蹚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村裡2019年人均年收入1.4萬元,比2016年增長近2倍,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甜。
劣勢變優勢:
依托好山好水發展種養與鄉村旅游
樓下村定點扶貧單位是萍鄉市國家地稅局與萍鄉市扶貧辦,現任駐村第一書記是來自萍鄉市扶貧辦的吳利春。
“來村后進行調研,發現這裡山多、水多,樹林茂密,但是山裡沒有好路,晚上也沒有路燈,村容村貌也比較差,部分村民取水不便,飲水有困難。”吳利春告訴記者,這樣的人居環境,本村村民不願居住,更不要說吸引外來的客商。
“如何把山裡的劣勢變優勢,我們想到的第一步就是交通,所謂要想富,先修路。”於是,扶貧單位決定整合市、縣、鄉有關項目資金和幫扶資金,從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入手,修繕道路,打通村裡與鎮裡、縣裡的通道,讓路“串起來、聯起來、環起來”。 同時,將整村推進的20萬元項目資金和10萬元市領導挂點資金用於飲水工程﹔將縣統籌扶貧資金52萬元用於水渠建設和水塘清淤﹔將產業扶貧資金10萬元用於提升冰糖柚基地基礎設施﹔將新農村建設30萬元資金用於環境提升,並幫助周邊貧困戶改房、改廁等。
“經過真金白銀輸血式的投入,樓下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村民的生產生活也更加便捷,村民獲得感也得到提升。”吳利春向記者介紹,現在村裡路好走了,人居環境美了,同時結合山綠、林茂、水清的特點,發展種養業與鄉村旅游業,為村裡脫貧找到了方向。如今村裡種養的瓜果、蔬菜、雞、鴨、魚、牛與兔子等,城裡人搶著買,特別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后,僅一個水庫的垂釣項目,一年就為村集體增收9.17萬元。
“村裡硬化路通到了家門口,出行方便了不少﹔裝上路燈,夜晚亮堂了不少﹔柴草有了新的‘歸宿’,村庄整潔了不少﹔村裡水庫有垂釣,客人來得真不少……” 如今,說起脫貧攻堅給村裡帶來的改變,村民何裕萍口中幾個“不少”,道出了樓下村村民們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村民變股民:
讓貧困戶成為產業鏈上的投資者、參與方、受益人
何先可是樓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村裡發展種養業與鄉村旅游業,他既沒有技術特長,也沒有資金入股,村裡類似何先可這樣的貧困戶不在少數。
那麼,如何讓這部分人能共享村裡的發展成果呢?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與鄉政府商議,決定實行扶“強”帶“弱”。東源鄉鄉黨委書記付林向記者介紹,扶“強”帶“弱”,就是請在外發展的能人回村,或者支持村裡有資金實力的人,在土地流轉、貼息貸款等方面進行扶持,幫他們成立專業種養合作社,同時讓貧困戶以土地、勞務、貼息小額貸款等方式入股,將貧困戶“安”在扶貧產業鏈條上,解決了貧困戶無資金、無技術、無銷售渠道等難題。
上栗縣樓溪種養專業合作社的法人何萍受告訴記者,目前他已經安排了5戶貧困戶就業,工資是100元一天。今年合作社裡種的50畝冰糖柚和安福柚,有貧困戶通過勞務、土地等方式入股,去年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年終分紅1000元至3000元不等。上栗縣盛豐種養專業合作社法人何朝萍也告訴記者,合作社靠種植櫻桃、烏梅,及養殖雞、鴨、牛、羊、豬等,去年實現產值近20萬元,入社合作的貧困戶都分了紅。
吳利春告訴記者,目前村裡有樓溪種養專業合作社、盛豐種養專業合作社、聚興種養專業合作社、遠盛種養專業合作社,依托這4家專業合作社,把村裡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安置好,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讓貧困戶成為產業鏈上的投資者、參與方、受益人,既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穩定增收,也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建立現代種養業經營體系,釋放“1+1>2”的聚合增益效應。2019年4個專業合作社為貧困戶分紅1.16萬元,發放勞務工資1.965萬元。
正是通過發展種養業與鄉村旅游業,幫貧困戶多種形式入股,樓下村徹底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目前處於鞏固提升期,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有信心讓村民過上幸福生活。(文常敏 記者 洪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