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脫貧2681戶788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極大的提升。這是鷹潭市余江區2019年的脫貧成績單。余江區作為全國鄉村治理建設試點區之一,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努力讓貧困村顏值更高、百姓更富、鄉風更文明。如今,余江區廣袤的農村大地,繁花似錦,生機盎然。
美麗鄉村建設讓貧困村顏值更高
漫步余江區錦江鎮范家村,籬笆旁、濃蔭下,老人們聊著家長裡短﹔廣場上,孩子們正在嬉戲耍鬧……靜與動的和諧統一,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圖景。這個曾經泥濘、破敗的省級貧困村經過美麗鄉村建設,已經換了容顏。
近年來,余江區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圍繞“三示范”(示范點、示范線、示范片)建設,重點打造“四線五片”(320國道沿線、206國道沿線、梁余公路沿線、景鷹高速龍虎山挂線﹔楊溪現代農業示范園示范片、潢溪渡口韜奮文化示范片、錦江范家精准扶貧示范片、平定藍田血防紅色文化示范片、馬荃岩前鄉村休閑旅游示范片),走出了一條以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工作為切入點,統籌推進農業發展現代化、基礎設施標准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村庄面貌亮麗化、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村治理規范化的獨具余江特色的“一改促六化”新農村建設之路。全區36個省級貧困村、41個市級貧困村全部完成新農村建設。
產業下沉讓貧困村百姓更富
“我在村裡的扶貧車間工作,離家近,能照顧弱視的女兒,工資也不低,相信我們家的日子會好起來的。”馬荃鎮楊柳村貧困戶陳金榮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待。陳金榮夫妻倆都患有殘疾,還有一個弱視的女兒,對於能在家門口做事,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很是滿意。
余江區把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核心和關鍵,結合區位優勢和產業特點,引導和推動生產實體“下沉”到村組,組建產業下沉扶貧車間,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群眾增收、集體增益、企業增效、產業增強的多重效應。
在產業下沉過程中,余江區通過推進利用閑置房屋改建、整合涉農資金新建、引導企業投資自建三種模式,破解“平台怎麼搭”的問題﹔實施“招商工程”“下沉工程”“回歸工程”三大工程,破解“產業哪裡來”的問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資金扶持力度、培訓扶持力度,破解“政府如何扶”的問題。目前,全區已建成並正常運營產業下沉就業扶貧車間36個,帶動1412人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228人。
良俗新風讓貧困村更文明
“特別感謝咱村的鄉賢們。他們慷慨解囊,捐資用於村裡評比‘最美婆媳’,逢年過節給老人送溫暖,村裡敬老孝老的風氣更加濃厚了。”平定鄉洪萬村洪家村小組的新農村建設理事長洪炳金介紹說。
從提倡“零彩禮”讓年輕人輕鬆結婚,到興建互助養老中心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再到辦起假日學堂讓留守兒童感受來自社會的溫暖……余江區廣大農村百姓的精神面貌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這得益於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創新使用。該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著眼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整合各項資源,著力打造“4+N”文明實踐平台。“‘4’即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居家互助養老服務中心、假日學堂、‘村村響’廣播﹔‘N’即結合實際情況,把農家書屋、文化禮堂、村史館、愛心超市等各類場所、設施均作為文明實踐平台資源。”余江區文明辦主任范華春介紹說,目前,全區實現了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全覆蓋,有效助推了群眾思想覺悟、道德水准、文明素養和文明程度的提升。(鐘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