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6·5”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記者奔赴江西省城鄉、礦山,採訪干部群眾生態環境保護的新理念新舉措——

擦亮生態底色 賦能美好生活

2020年06月06日07:47  來源:江西日報
 

寰宇萬象公園環境怡人。 記者 陳 璋攝

關停10座小水電后,羅灣鄉生態環境質量明顯上升。 記者 宋思嘉攝

南昌市青山湖區京東鎮寰宇萬象公園建成讓十幾萬居民直接受益

千畝沼澤變身城市“綠肺”

本報記者 陳 璋

“你看,住在這麼漂亮的公園旁邊,打開窗戶就見風景,下樓散步就是廣場,別提有多舒心。”6月1日上午,站在自家陽台上,南昌市青山湖區京東鎮世紀風情小區業主黃先生指著不遠處向記者說。

黃先生所說的公園名叫寰宇萬象公園,這也是南昌市幸福渠改造項目中的一號公園。公園北起艾溪湖南路,南至洛陽路,西鄰京東大道,東達月坊湖路,佔地1200畝,2019年底建成后,與一路之隔的艾溪湖濕地公園相得益彰,組成了省城南昌最大的城市濕地公園風景區。

淤泥就地筑小島

事實上,在過上這樣的好日子之前,黃先生也吃了幾年苦頭。2015年之前,寰宇萬象公園所在地還是一片沼澤,魚塘、菜地、墳地和垃圾場錯綜分布,蚊虫密集,臭氣熏天,市民每每路過都要掩鼻而行。“我們小區與這片沼澤距離很近,許多業主根本不敢開窗。”黃先生說。

“這片沼澤中原本有一條河道,是用於昌東片區排污的。時間一長,垃圾和泥沙淤積,加之缺乏管理,就成了一潭死水。”南昌市幸福渠改造項目部副經理涂世昌說。

為改變幸福水系污染現狀,改善片區生態環境,2012年,南昌市組建幸福渠水域治理有限公司。2015年,改造正式開啟。解放東路、北京東路、京東大道和昌東大道合圍約5平方公裡范圍作為該項目整體建設的起步區,寰宇萬象公園所在的這片沼澤是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涂世昌介紹,為避免淤泥帶來二次污染,項目部採用無害化處置方式。所有淤泥上岸后,就地進行消毒和固化,然后做堆島處理,上面進行綠化,下面做好防滲。“現在看到的公園水面上的小島就是這麼建成的,既環保又節約。”

打造候鳥觀光塔

6月1日上午,記者來到寰宇萬象公園。夏日的細雨落在草地上,一股泥土的芬芳彌漫在空氣中,幾隻白鷺不時飛來。

沿著嶄新的游步道前行,周邊或是廊橋,或是亭閣,湖水清澈見底。“剛過去不久的‘五一’假期,每天人流量有上萬人次,極大滿足了周邊居民的休閑需求。”涂世昌說。

值得一提的是,公園裡面還專門設置了3座候鳥觀光塔,每座4層,高10余米,站在頂樓還能遠眺天香園的候鳥。對此,涂世昌介紹,寰宇萬象公園處在鄱陽湖-贛江-艾溪湖-天香園的候鳥遷徙通道中,“整座公園設計以濕地風光為特色,以‘候鳥保護、濕地觀光’為主題,在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礎上,整合現有水系和堤岸,營造‘湖中有島、島中有塘、堤島相連’的濕地特色風貌。”此外,公園中間還保留原有魚塘基底,作為候鳥營巢地及覓食地,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家園。

據統計,艾溪湖以南區域分布了多個樓盤和商貿城,寰宇萬象公園的建成讓十幾萬居民成為直接受益者。京東鎮招商辦主任馬良告訴記者,近兩年,這些樓盤吸引了許多企業家置業,緊挨公園的月坊商貿城也准備打造成南昌市首個“流量經濟總部”。等南昌東站建成后,這裡將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

記者手記

城市建設要有民生思路

一處臭水塘,讓城市環境遭了殃,更讓周邊居民心理形成巨大落差。為了改變這種現象,當地政府下大力氣進行改造。更值得稱道的是,千畝淤泥經過平整后本可以建設一線湖景樓房,但管理者充分踐行生態環保理念,為居民美好生活著想,也為候鳥遷徙棲息讓路,省城由此又多了一處“綠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的改善,在贏得百姓口碑的同時,更吸引了越來越多人來此置業、創業,為當地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提供了綠色引擎。南昌城市水資源豐富,寰宇萬象公園的打造也為許多地方治水治污提供了借鑒。同時,我們也期待,城市建設要有更多更好的民生思路。

靖安縣羅灣鄉關停10座小水電,串起生態產業鏈

謀定好山水換得金滿斗

本報記者 宋思嘉

對於一個常住人口剛過萬人的山區小鄉來說,如何做好生態環境造福民生這篇大文章?去年11月,靖安縣羅灣鄉舍棄眼前利益,關停位於省級娃娃魚自然保護區內的10座小水電,為河流舒筋活血,守住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

現今,這裡的河流不僅水變清了,地復綠了,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也已漸入佳境,優良的生態環境更讓當地群眾過上了好日子。

一河清水潤澤一方環境

走進群山環繞的雙溪村,綠茵遍野、草木欣榮。一場大雨將小村庄沖刷得干干淨淨,一條小河從村前流過,清澈見底,河中的小魚慢悠悠地游來游去。

半年前的雙溪村卻是另外一個模樣。“村裡之前有個南雁水電站,裝機容量520千瓦。小水電將河流攔腰截斷,河流泥沙淤積、水管生鏽等導致河段脫水,河水常年發黃,水流量大幅減少,村民的生活用水因之受到影響,干農活的灌溉用水也得不到保障,水稻減產減收,每到下半年枯水期更是要提前蓄水。”談起河流的今昔,雙溪村村主任羅會新感慨不已,“自從去年拆除了小水電,村裡重現一河清水,小水電附近干枯的草地也復綠了,干淨河水隨用隨有。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活真好。”正在河邊洗衣服的村民們附和道:“之前,我們已有好多年不敢在這河裡洗衣服了,現在在河裡清洗衣服洗得可干淨了,生活真方便了不少。”

雙溪村是羅灣鄉筑牢生態屏障的縮影。令人欣喜的是,全鄉生態環境不斷恢復的同時,生物多樣性也持續向好。靖安縣娃娃魚研究所所長簡明說:“我在研究所工作了10年,親眼看著由於小水電截留導致水位下降、餌料減少等,野生娃娃魚數量逐年減少,水生態環境破壞較嚴重。去年底以來,河裡的野生魚類越來越多,根據觀測,僅野生娃娃魚就增加了5000多尾,總數達到近3萬尾。”

25億元生態投資項目落地

“說實話,以前興建的小水電確實帶來了經濟效益。但是,以犧牲綠水青山換取短期收益,子孫后代不答應﹔可死守綠水青山,農民難脫貧致富,讓產業變‘綠’,讓‘綠’變產業才是長久之計。”羅灣鄉黨委書記漆毛毛坦言。

今年5月,投資額達25億元生態投資項目——集康養、觀光、旅游於一體的“雲水自然界”康養特色小鎮項目正式落戶羅灣。“在羅灣,我看到了藍天、碧水、青山相映生輝,更看到了縣鄉干部守護生態環境的決心。於是,我考察一次就敲定了。項目包括白崖山景區、八角尖景區、溫泉度假村、民宿、中醫藥博物館等,計劃3年全部建成。”項目負責人何衛強說。

這麼一個投資額達25億元生態投資項目,又給當地百姓生活和鄉村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已在工地應聘當保安的石境村村民范理強說:“我每個月工資2600元,4畝田租給項目方發展綠色農業,自家房子留1間自住,其余的租給項目方打造民宿,每年有1萬多元租金,還有20%的分紅,老伴在家負責給民宿住客做飯,每月收入有3000元。”目前,石境村有40多個村民在項目工地上班,3年項目建成后,可帶動附近500個村民就業。

6月3日,在去哨前、石境、雙溪等村採訪的路上,記者碰到三撥前來考察、洽談投資民宿、綠色有機農業的江蘇、浙江和南昌客商。江西米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實話實說:“我們將利用這裡的好環境,投資興建特色民宿,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的健康產業。”

如今的羅灣,空氣更清新、河水更清澈,水中有魚,岸上有綠,綠中有景,一條包含有機水稻、高山白茶、民宿、大健康旅游的生態產業鏈已初步形成。綠水青山正化作金山銀山,回饋給羅灣人豐厚的生態紅利。

記者手記

用行動護衛好一方山水

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並非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搞“竭澤而漁”,生態保護也不是貧守青山綠水的“緣木求魚”。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的關鍵,在於將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轉換到綠色化的軌道上來,釋放生態增量,讓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採訪中,記者聽到當地群眾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好生態帶來好生活”,看到最多的是浮現在鄉親們臉上的笑容。生態環保不是一夕之功,也沒有套路可用。但隻要我們人人都是行動者,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用行動護衛好一方山水,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這樣的話,老百姓幸福的笑容一定會越來越多,人民群眾的日子也一定會越過越好。

萍鄉市安源區王家源村走出治理修復與綜合利用新路

廢棄礦山煥發生機活力

劉昶 本報記者 徐黎明

一場夏雨,讓萍鄉市安源區高坑鎮王家源村更加清新明淨、嫵媚動人。放眼望去,群山環抱的山村干淨整潔,一棟棟建筑錯落有致,花壇、涼亭點綴其間,令人賞心悅目。誰能想到,這個曾經因煤炭而興、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后因國家關井壓產又一蹶不振,被列入省級貧困村。

廢棄礦山又見綠水青山

早年,王家源村以煤炭開採為主,從事煤炭及相關行業的務工人員近2萬人。為支持國有企業發展,該村曾劃撥土地千余畝,致使全村幾無耕地。然而,在煤炭開採、運輸等過程中,破壞了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同時產生大量揚塵,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破壞等問題。

2001年,由於國家關井壓產政策的實施以及煤炭資源的枯竭,王家源村經濟一落千丈,昔日的億元村在2015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由於多年吃“採煤飯”,遺留了大量的破損山體和廢棄礦坑,如何修復生態成為當地群眾最關心的問題。當地政府痛下決心瞄准綠色轉型,全力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戰。

“全鎮關停了54家煤礦。”高坑鎮黨委書記劉家水說。近年來,他們落實國家礦山修復政策,針對村裡環境惡劣實情,下大力氣推進礦山治理、植綠復綠、道路整治等工程。在治理過程中,他們採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回填棄土棄渣,建設截、排水溝,仿生態種植草皮、苗木等。一個個“傷疤”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綠樹、青草和花木,再加上常態化衛生保潔和垃圾清運。與此同時,王家源村對老舊破損房屋全部進行整治,家家戶戶門前花草樹木郁郁蔥蔥,臨街牆面描繪成一面面文化牆。王家源村越來越干淨整潔,村容村貌也愈顯清新自然。

2018年初,原住龍家沖、張公塘、紫家沖等自然環境惡劣地段的44戶村民,包括22戶貧困戶都陸續搬進新建的易地扶貧移民搬遷安置小區。

利用廢地引來扶貧產業

如今的王家源村,一幢幢移民安置房整齊劃一,一條條柏油路干淨整潔,一個個特色產業基地彰顯出活力和魅力。

通過生態修復,王家源村已成為國家級生態村,許多村民利用村裡優美環境的優勢,做民宿、搞餐飲等,靠吃“鄉村旅游飯”發家致富。高坑煤礦原礦區有560畝山地資源,當地通過招商引資,用7.3萬塊太陽能電池板覆蓋,建設光伏電站,年均發電量3511.90萬千瓦時,年節約標准煤7375.08噸,實現經濟效益2180萬元。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得益於生態環境好轉,一個個扶貧產業和扶貧車間紛紛落戶王家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楊新莉告訴記者,隨著村裡高壓電瓷廠扶貧車間的建立,她在家門口實現了再就業,月薪3000多元。如今,她家的日子過得既滋潤又充實,且不耽誤照顧老人和孩子。

“王家源村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在礦山治理中,我們伸手向廢礦要空間,集約土地推動產業發展。”劉家水告訴記者。作為歷史上的採煤大村,王家源村已從過去的千瘡百孔蝶變成美麗的山村,把昔日廢棄土地利用起來,引進農業產業化養殖項目,是該村推動脫貧攻堅和村級經濟發展的新路子。落戶在王家源村的荷樹坪肉羊養殖基地,是全省最大的肉羊養殖基地,也是當地重要的扶貧產業。王家源村委會負責人介紹,在征得貧困戶的同意后,村委會把專項扶貧資金以股金方式投入該基地,目前分紅總計超過10萬元。

王家源村堅持不懈治理礦山,讓廢棄礦山披綠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走出了一條治理修復與綜合利用發展道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記者手記

生態修復不是打造“盆景”

作為全國第一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萍鄉是我省化解煤炭、鋼鐵行業過剩產能的主戰場。王家源村的成功,記者從中感悟出他們所遵循的發展理念:經過對工礦廢棄地種樹補綠,打造田園綜合體,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山變成了一片片綠水青山。引進扶貧產業和光伏產業后,這裡的綠水青山又變成了金山銀山,成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主打產業,從而打開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這條綠色通道。

對礦業廢棄地污染進行修復,就是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再次利用,而不是光靠技術去打造“偽生態、實損害”工程、“盆景”項目、形象工程,還要著眼解決就業等民生問題,以此造福人類社會,實現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效統一。

(責編:羅娜、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