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放著一條板凳、一把竹椅、一把刻刀和兩把錐子,這些簡單的物件,便構成了余青的“藝術工作室”。從2017年開始,余青開始在紫砂壺上雕刻各種圖案,現在平均每天收入超過60元,用自己的一雙巧手“雕”出美好的生活,成為當地靠藝術脫貧的能手。
余青是撫州市臨川區溫泉鎮中余村人,先天性肢體殘疾,身高隻有1.2米。由於身材矮小,村民都稱呼她為“袖珍女”。“她從小沒有上過學,什麼也干不了,隻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余青父母難過地說,女兒很少和別人交流,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孤僻。
余青的變化始於2013年,這年年底,余青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鎮干部謝武亮和她結對幫扶,幫助她辦理殘疾証,領取殘疾人補貼。臨川區殘聯和溫泉鎮政府人員也經常上門走訪慰問。
余青雖然身體殘疾,但頭腦聰明,心靈手巧。2017年,謝武亮為她聯系一家紫砂壺坯加工企業,經過免費培訓,余青2個月就學會了雕刻技術。“剛學的時候,手腳不靈活,總是會劃到手。但為了日子過得好一點,我還是堅持了下來。”余青伸出留有疤痕的雙手說。
考慮到余青的身體情況,企業決定把紫砂壺送到她的家裡加工,加工好后上門收購。余青日夜苦練,雕刻的圖案活靈活現。產量也從剛開始一天雕刻2個到如今的6個,收入從每天20元增加到了60元。
除了雕刻外,余青還申請了公益性崗位,每天早上按時打掃村裡衛生。去年,余青一年的收入有1.5萬元,成功實現了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