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塘村肉雞養殖基地。
肖愛明在泥鰍養殖基地忙碌。
初夏的贛南鄉村,萬物競綠、生機勃勃。5月28日,記者來到於都縣段屋鄉上塘村,遠處山上雲霧繚繞,宛若仙境,山澗溪流穿村而過。上塘村為省級深度貧困村,全村有717戶289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7戶620人。之前村裡有少量的冷水田,種的水稻還不夠糊口,村民主要靠外出務工賺錢養家。近幾年,上塘村因地制宜、因戶因人施策,採取“黨建+公司+合作社+大戶+農戶”模式,發展小而精的種養產業,闖出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去年,上塘村整村成功脫貧。
量身定制:因戶因人施策發展產業
5月28日傍晚,記者來到村裡的柏源農業專業合作社泥鰍養殖基地,正巧碰上飼養員肖愛明正在給泥鰍喂食。隨同人員介紹說,基地的泥鰍由扶貧干部幫忙定點銷往當地的水產批發市場。
今年70歲的肖愛明,2015年依靠安居扶貧政策搬出了深山,住進了縣城思源社區。但肖愛明想趁“還干得動”做點事,爭取早日脫貧,可在城裡一時找不到適合自己做的事。村干部了解到肖愛明的想法后,便讓他到村裡的泥鰍養殖基地做飼養員,包吃包住。一年能掙5000多元。除此之外,肖愛明自己還養了鴨子,一年又有2萬元收入。“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扶貧干部的全力幫扶,讓我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肖愛明邊忙邊笑著對記者說。
於都縣民政局駐村第一書記謝陳龍對記者說,根據肖愛明家裡的情況,村裡因戶施策,幫他家制定了脫貧計劃。“他兒子在縣城做水電工,兒媳婦幫人賣櫥櫃,肖愛明在合作社做事還順帶養鴨,全家人都有事做能掙錢。2016年,肖愛明一家就成功脫貧,去年全家收入超過10萬元。”
此外,根據貧困戶的特點,扶貧干部還因人施策幫扶。在搖金山上的肉雞養殖基地,幾萬羽泰和烏雞再養一個月就可以出欄了。貧困戶肖東發以前養過土雞,村裡便安排他到村種養合作社當飼養員。為了增強貧困戶的抗風險能力,村裡還吸納130戶貧困戶入股村裡的肉雞養殖基地,入股貧困戶每年固定分紅200元。
給貧困戶量身定制式的扶貧辦法很快鋪開。貧困戶發展種養產業,資金哪裡來?省政協辦公廳扶貧干部陳武良介紹,2018年,省政協結對幫扶挂點上塘村。“根據上塘村的實際情況,村裡貧困戶迫切需要資金發展產業。省政協想方設法籌集100萬元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幫扶貧困戶發展肉雞養殖、豚鼠養殖等產業。”陳武良說。段屋鄉鄉長謝慧介紹,上塘村有5戶貧困戶入股村裡合作社,每年有4000元分紅,還有5名貧困村民到村裡的合作社務工,每月工資有2000多元。
此外,村裡還分別設置一些公益性崗位,現有保潔員、生態護林員、農田管理員等公益性崗位16個,幫助一些沒有技術特長的農民順利脫貧。
多措並舉:開出防止返貧“好方子”
產業興了,村民有事做有錢掙了﹔鄉村美了,村民心情也舒暢了。上塘村黨支部書記肖耿暉介紹,目前,上塘村農戶飲水安全達100%﹔通村、通組路已修建完畢,交通網絡已實現全村全覆蓋﹔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完善了村衛生室配套服務和綜合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為了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脫貧戶返貧,村裡多措並舉開出“好方子”。村裡養殖產業發展成熟后,又發展了蔬菜和水稻產業化種植。
段屋鄉駐村挂點扶貧干部林曉華告訴記者,近幾年,看到其他地方都在發展蔬菜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可村裡沒有地勢平坦集中連片的大面積田地,怎麼辦?於是,上塘村在隔壁楓樹村承租了50畝田地搞大棚蔬菜產業。如今,基地種著不同季節的時蔬,成為村民增收的又一來源,在基地干活的貧困戶,年收入可達3.5萬元。
此外,上塘村採取合作社運營模式,讓貧困戶參與水稻產業化種植。合作社為村民翻耕田地,再由他們耕種。目前,上塘村正抓緊搶修水利設施,規劃晚稻種植產業化模式。預計剔除各種成本,村裡合作社可獲利5萬元,貧困戶還可以分紅。下屋村小組貧困戶肖東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種植了5畝早稻,除去每畝投入1112元,每畝純收入有968元。加上給貧困戶的每畝產業獎補500元,全家年種植水稻收入合計7340元。”
看到這種情景,大部分在外務工的村民也紛紛回到村裡搞養殖和種植,有種植油茶林的,有養殖肉鴿的,全村產業發展紅紅火火,村民生活也越來越紅火。上塘村今年集體經濟預計可以突破20萬元,村裡呈現“種養能人多、政策宣講員多、入黨積極分子多”的新氣象。(記者 鄒曉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