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換個新“吃”法

銅鼓縣新開村整體搬遷下山奔富路

2020年06月13日08:11  來源:江西日報
 

▲村民在紫花苜蓿牧草種植基地勞動。記者 曹誠平攝

村民搬遷下山后民房被改造成民宿。通訊員 劉 兼攝

近日,隨著銅鼓縣溫泉鎮新開村最后5戶貧困戶在政策兜底保障下,經報溫泉鎮扶貧辦審批,正式完成脫貧程序,這標志著新開村51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新開村是一個山頭村,是省級深度貧困村,也是銅鼓縣最大的國有林場所在地。近年來,當地政府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截至目前,全村271戶816人已全部搬遷下山。搬遷下山的村民,依托當地生態特色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特色產業,徹底拔掉了窮根。

以前住山上 現在住樓上

初夏的涼風拂在身上,涼爽舒適。68歲的邱時晴老人在溫泉鎮福祿小區內悠閑地散步、聊天,享受著愜意時光。“黨的政策好啊,我們不花一分錢,就從山上搬了下來,住進新房。這裡離城區近,掙錢的路子多,以后日子是越來越好啦!”邱時晴老人樂呵呵地說。

福祿小區內很多新住戶的家,原先在新開村新開嶺上。新開嶺是銅鼓縣兩大水系——定江河和金沙河的源頭,這裡峰巒疊嶂,最高峰海拔1028米,有山林4.8萬畝。過去,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砍樹賣錢,2006年,銅鼓縣對國家公益林和天然林進行全面禁伐。作為一個地理位置偏僻,長期以來“靠山吃山”的山頭村,全面禁伐后,村民們今后該“吃”什麼呢?

為了徹底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銅鼓縣整合各方力量,規劃建設多個安置點,加大了移民扶貧搬遷力度,將他們搬遷到環境較好,就學、就醫、就業、交通便利的山下生活。今年1月,最后35戶貧困戶和16戶非貧困戶搬遷下山,至此,新開村271戶村民的住房問題已全部得到解決,實現了整村下山、上樓。

邱時晴老人所在的福祿小區,總投入1660.1萬元,是溫泉鎮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房子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安置。健身場所、文化活動中心、衛生所等一應俱全。這裡總共住進包括新開村51戶村民在內的101戶異地扶貧搬遷安置戶。

“山下生活非常方便,鎮裡、村裡的干部經常來看我們,幫我們找工作,解決各種問題。搬出深山天地寬,今后,我們致富的路子會越來越寬!”邱時晴老人高興地說。

以前“吃”樹木 現在“吃”生態

村民搬遷下山后,無田無地,他們靠什麼生活?新開村支書劉添才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大力發展種養業和旅游業來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在劉添才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新開村的紫花苜蓿牧草種植基地。基地裡,十幾名村民正在忙碌。劉添才告訴記者,村裡通過流轉土地54畝,統一進行平整后,分給15戶貧困戶種植紫花苜蓿牧草,村裡不但不收取土地租金,還免費提供化肥。合作社對紫花苜蓿牧草進行統一回收、包銷,預計每戶每年可增收2600元。

在新開村的人參種植基地裡,今年62歲的羅來義和妻子正在除草、噴水。2015年,新開村引入人參種植項目,安排貧困戶在基地務工。羅來義夫婦在基地務工,每月收入有三四千元。

“僅2019年,新開村就向有關部門申報了6個產業扶貧項目,目前已經實施完成了3個。這些項目的建設,將為村民增收致富積蓄強大的后勁。”劉添才說。

溫泉鎮黨委書記劉長檢告訴記者,山上的樹木不能砍了,並不意味著“靠山吃山”這條路就走不通了,隻不過是換了個新“吃”法——“吃”生態。封山育林后,新開村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已種植藥材100畝、有機蔬菜300畝、果樹20畝,養殖土雞8000多隻、黑山羊5000多隻、蜜蜂1000多箱,吸納了50多名村民就業。新開嶺上還有千畝寧紅茶基地,山上有許多200年以上樹齡的古茶樹,村民們採摘野生茶,政府統一收購包銷,每年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此外,溫泉鎮還利用靠近城區的優勢,大力發展倉儲物流業,為村民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

以前的舊房 現在成民宿

村民搬遷下山后,山上變成什麼樣?沿著九曲連環的山路盤旋而上,記者前往新開嶺。一路上,茂林修竹,鳥語花香。峰回路轉,一排黃牆黛瓦,充滿濃郁山裡人家特色的民房映入眼帘。劉長檢告訴記者,村民整體搬遷下山后,當地政府將原有的民房統一進行維修、改造,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民宿。村民們可將房子統一交旅游公司經營,也可自行經營。這些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的民宿,吸引了上海、廣州、南昌等地游客前來休閑度假。

“異地搬遷只是幫助村民挪出了窮窩,隻有幫助村民發展產業,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才能幫助他們拔掉窮根!”劉長檢說,“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中,我們始終把解決好搬遷群眾長遠生計作為目標,圍繞就業和增收兩個核心,探索形成了‘搬遷+生態康養、搬遷+庭院種養、搬遷+入企就業’等多種模式。目前,新開村搬遷下山村民中,有勞動能力的村民90%已實現就業,這是他們實現長久富裕的根本。”(邱 桀 記者 曹誠平)

(責編:帥筠、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