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夏日,南城縣徐家鎮的千畝稻蝦養殖基地,水美蝦肥,處處是起蝦、裝簍、外運的熱鬧場景。近年來,南城縣把稻漁綜合種養作為潛力產業和富民產業進行整體謀劃,通過水稻栽培技術、水產養殖技術的對接與集成,做到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雙贏、生態高效,讓“米袋子+菜籃子”鼓起農民“錢袋子”。
南城縣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有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良好基礎條件。該縣創新模式,借助流域多、水質好的生態優勢,結合高標准農田建設,在徐家鎮、上唐鎮等地圍繞“水+稻”特色,按照“政策驅動、項目拉動、示范帶動、科技促動”思路,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全縣共建設1個示范區、20個示范點,打造3個苗繁基地、2條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帶。
為提升稻漁種養的生態綜合效益,該縣找准稻漁種養結合點,整合縣本級財政資金200萬元,按面積補貼“以獎代補”支持100畝以上集中連片稻漁綜合種養養殖戶,通過政策資金撬動民間資本,在規模上做加法、效益上做乘法,形成了財政投入為引導、農民和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信貸投入為支撐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按照“循序漸進、典型引路”的原則,預計今年整縣推進稻漁綜合種養面積3萬畝以上,水產品養殖產量4590噸,生產優質稻谷9000噸,實現產值2.6億元。同時,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訂單養殖、規模養殖,通過以合作社、龍頭企業、養殖大戶為主體進行重點打造,示范建設了一批產量高、產品優、效益好的示范田。目前,全縣採取“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廣“魚稻共作”“鱖稻共作”“鰍稻共作”等,總面積達7000畝,帶動全縣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朝著標准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記者陳青峰 通訊員彭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