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石頭的魅力——探訪“中國觀賞石之鄉”上猶縣

2020年07月01日07:13  來源:江西日報
 

近年來,上猶依托得天獨厚的奇石資源和濃郁的奇石文化,大力推動“上猶石”文化產業發展,活躍了生態旅游經濟和奇石文化活動。近日,記者走進上猶,探訪當地讓一方石頭綻放異彩的奧秘。

千奇“石”界美名揚

奇石是大自然的造物。上猶地處羅霄山脈南端、千裡贛江源頭,境內河流眾多、落差大、地勢險、石質好,盛產黃蠟石、青花石、金紋石等十多種奇異怪石。

早在宋代,上猶石就以其“形、質、色、紋”之優、“瘦、透、漏、皺”之奇而成為名石。公元1133年,宋代杜綰所著《雲林石譜》就有記載,文中概括了上猶奇石之特、山水風雅之習性,也彰顯了上猶人粗渾古朴而又細膩的審美情趣。因“身世顯赫”,“上猶石”躋身“國石”文化品牌。2012年,上猶榮膺“中國觀賞石之鄉”。

經歷800多年的風雨,如今,上猶石再放異彩,重登中華奇石文化的大舞台。不少奇石愛好者循著《雲林石譜》的記載,進入境內大小河谷,尋覓“上猶石”,在民間漸漸形成了“上猶石”愛好者群體。截至目前,全縣涌現奇石愛好者3000多人。上猶縣觀賞石協會會員由2005年的10余人發展到目前的300多人,會員們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級展會,百余件送展作品屢獲金、銀、銅獎。一批資深石友被評為“國家二級觀賞石鑒評師”,其中有4人既是觀賞石鑒評師,又是觀賞石價格評估師。

一石激起千層浪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如何把這首歌唱好、唱響?上猶把觀賞石作為生態旅游名片打造,堅持“一方石頭,和諧一個家庭,造福一方百姓,傳承一方文化,弘揚一種精神,拓展一個產業”的賞石文化發展思路,聘請專業隊伍規劃設計“奇石小鎮”。按照“天圓地方”的客家文化理念,建圓形圍屋為“中國地質博物館(贛州分館)”,建方形圍屋為“上猶賞石文化城”,將賞石文化習俗傳承與觀賞石產業交易有機結合,逐步形成集觀賞石珍藏、鑒賞、銷售、會展於一體的大型觀賞石集散中心。目前,“上猶賞石文化城”已入駐100多家石商。

6月13日,記者走進上猶賞石文化城,千奇“石”界讓人目不暇接。“上猶奇石文化濃厚,市場前景廣闊。”賞石文化城第74家展石館館主韓天義,今年4月,從吉林省一路向南來到上猶。

一石激起千層浪。去年11月,在上猶縣第六屆觀賞石文化博覽會上,上猶縣觀賞石協會會員王母彩的兩方觀賞石以6萬元的價格被贛州市觀賞石愛好者買去美化庭院,再一次在賞石界激起波瀾。

上猶縣觀賞石協會會長崔躍華介紹,目前,該縣加工、配座、銷售相關產業成行成市,產供銷一體化的石產業鏈不斷延伸拓展,帶動物流、餐飲、旅游等產業聯動發展。目前,全縣擁有雕刻配座門店10多家、家庭藏館60多家,採集利用觀賞石3000多噸。

此外,在規劃上,“奇石小鎮”“刻意”毗鄰陽明湖國家4A級旅游景區以及江西4A級鄉村旅游點——上猶縣梅水鄉園村村。“游客參觀完陽明湖、園村等景點之后,能就近過來賞石。這樣,不僅做旺了小鎮人氣,還豐富了上猶文旅產業內涵。” 該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能旭告訴記者。

金石為開心靈美

有人說玩物喪志,在熊建平眼裡則不然。“石頭有很多優秀品質。它們被無數次沖擊、打磨、侵蝕、搬運,最后形成奇特之美。相對它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感嘆坎坷人生?”

熊建平原是上猶縣南河電廠職工,2003年單位改制后下崗賦閑在家。面對未來,他一度迷茫消極,整天無所事事。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朋友家收藏的奇石吸引了他,於是他開始走上覓石、藏石、賞石之路。

“野外覓石,趣味十足,健康體魄,磨礪意志。如果說,覓石靠運氣,那麼賞石就要靠文化。賞石需要一定的文學和藝術修養,需要廣泛學習,豐富知識面,才能提高鑒賞能力。”這幾年,造詣漸深的熊建平多次前往廣東、雲南等地參加石展,每次參展都有超萬元收入。

賞石之道,貴在文化。“發展奇石文化既能讓百姓修身養性、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又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弘揚新風尚,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崔躍華說,上猶縣把發展觀賞石文化當作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力開展觀摩、展覽、宣傳等賞石文化活動。目前,該縣已成功舉辦了6屆觀賞石博覽會,有上萬件來自省內外的作品參展,許多奇石愛好者慕名前來賞石、購石。

如今,“上猶石”猶如一顆璀璨明珠,裝點了山水,繁榮了文化,激活了經濟,奏響了經濟社會和諧發展音符。

■記者手記

經過這些年努力,“上猶石”文化產業發展已有很好的開局。如何進一步打造“上猶石”文化產業美好未來已成為必修課。打理石館、店鋪,經營熟人“小圈子”的傳統經營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同時,在消費者購買力不足的情況下,高價位的石頭常常拒人於千裡之外,不免出現“看的人多,買的人少”的情況。倘若在宣傳普及擴大影響、創新展陳模式吸引人流、培育市場引領消費等方面做足文章,讓更多老百姓認識到,其實觀賞石藝術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遙不可及,那麼距離石頭“火”起來的目標就不遠了。(記者 唐 燕)

(責編:毛思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