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技能大師佔紹林——

巧力施為 一步成坯(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王 丹

2020年07月10日07: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絕活看點】

  大件拉坯,一次成型,經佔紹林的手,器物線條圓潤、造型飽滿……佔紹林,42歲,江西鄱陽人,國家級技能大師,首屆“贛鄱工匠”榮譽稱號獲得者。自16歲學習拉坯起,已在行業內磨礪二十六載,他將陶瓷造型由傳統三節拉法改進為一次性拉成。

  “嗡嗡嗡……”機台轉了起來。佔紹林(見上圖,本報記者王 丹攝)將一塊准備好的泥巴,“啪”的一聲摔到台面上,找准了“中心”,隻見他雙手扶著泥巴,向上運力,漸漸地,泥巴被“抱”起,大拇指向中心“挖”下去,其余幾根手指並齊置於外延,多余的泥巴不斷地從指縫涌出,再快速地抹掉。勻速的旋轉中,一隻碗樣的物件有了雛形,隨著碗口越拉越大,邊緣越拉越薄,轉台的速度也逐漸放緩。不到3分鐘,一隻圓潤、挺拔的敞口碗坯便做成了。

  說起陶瓷藝術,人們首先想到的或許是過釉上色、工筆描繪這些工序。然而,作為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拉坯獨具魅力,極其重要。在“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瓷都景德鎮,72道工序裡都有佼佼者,而佔紹林無疑是拉坯工藝中最優秀的匠人之一。

  取泥、壓平、開口、提升、抹平……機台上,佔紹林左右手的配合默契,力度與機器的慣性相協調,腳下的控速板更要時緊時鬆。為了提升拉坯技藝,佔紹林總結出了五步成型法。這種方法需要匠人做到胸中有丘壑,手下有乾坤,才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雖然現在的陶瓷生產基地都有自己的練泥機,但是拉坯師傅最開始學藝都要練習踩泥、揉泥。佔紹林16歲從鄱陽湖畔的佔家村來到景德鎮,跟著師傅學習。冬天零下三四攝氏度的環境,佔紹林光腳踩泥,反復練習。而景德鎮的瓷泥,更軟黏,隻有用羊頭揉法才更易於排出氣泡。師傅為了考驗徒弟揉泥的功夫是否到家,往往撒幾粒米到泥裡,直到徒弟把米粒一顆顆揉出,這塊泥巴才算是揉到了位。“手藝人講究的就是這些,在技藝成熟之前用的就是笨功夫,半點馬虎不得。”佔紹林說。

  傳統上,做一個陶瓷大件,需要上中下三節分開來做,再組合在一起。可是這種“拼接”而成的器物可能在燒制過程中出現問題﹔此外,陶瓷行業有一個傳統叫“三分拉七分修”,即在拉坯之后還需修坯。景德鎮瓷泥因其軟黏的特性,坯體更厚,就更費泥料與時間,修坯成本很高。

  一次成型當然更好,但並不容易。半根鋸條,一雙巧手,力度、水分、干縮比,每一部分的控制都要精細到微毫,可謂是對動力、物理、風向等多門學問的綜合運用,才能造就一件線條流暢、薄厚均勻、造型完美的器物。

  在拉坯練習中,佔紹林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機台一旦開啟,就要拉到極致,“哪怕下一秒你不做了,但是一定要把手裡這塊泥巴拉到滿意為止。”佔紹林所創立的拉坯一次成型技法融入了雕塑的精神,使制瓷真正做到“九分拉一分修”,甚至“不修”。

  說起何為工匠精神,佔紹林有自己的想法,“把手藝做到極致是首要且必須的,但還不夠。更重要的是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並且做好傳承。工匠精神意味著一個時代、一群人、一件事、一輩子的傳承。”

  佔紹林性格爽朗、愛好交友。自己的技法,他毫無保留地展示給他人。現在,佔紹林創辦的基地成為50余所大專院校、幾十所民間教育機構的實訓基地,自2011年開設高級研修班以來,已培訓包括大學生、窯口技師及陶瓷愛好者近3萬人。在拉坯的過程中,佔紹林有了不少感悟,他說:“我這一輩子注定要與泥共舞!”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