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經開區:小鄉村因地制宜 走出農業產業發展特色路

2020年08月14日11:42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人民網贛州8月14日電 近年來,贛州新能源汽車科技城管理處范塘村通過引進蔬菜種植企業釋放土地價值,改善了土地撂荒和貧困戶勞動力就業難的問題,徹底摘掉村集體經濟“空殼村”的帽子,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

因地施策 找准發展路子

范塘村位於南康區、經開區、蓉江新區三區交界地帶,距贛州新能源汽車科技城管理處駐地6.3公裡,距潭口圩鎮7公裡。該村屬河流沖積平原地帶,有狹長連片耕地面積1213畝,雨水量、光照等自然條件充足。

2016年3月,范塘村整建制劃入贛州新能源汽車科技城管理處,從一個偏遠鄉村轉變為工業規劃地域。在贛州經開區新能源汽車科技城黨委的領導下,范塘村黨支部經廣泛調研走訪,發現經開區還未形成大規模的農業產業基地,贛州市農業產業又主要集中在贛縣、於都等地,但經開區扶持大棚蔬菜基地力度較大,在此基礎上,范塘村黨支部從村情民意入手,主動作為,打破“等靠要”的思維定式,經過反復考察論証,決定依托自然優勢,引進蔬菜種植企業,發展大規模農業產業種植基地,打造經開區面積最大的連片蔬菜種植基地,為村集體經濟提供長期“造血”來源。

范塘村通過引進蔬菜種植企業方式釋放土地價值,改善了土地撂荒和貧困戶勞動力就業難的問題,徹底摘掉村集體經濟“空殼村”的帽子,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

因業施策 搭好發展梯子

范塘村發展的路子找准了,但是新問題又出現了。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是影響農業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短租無效益、長租無資金”也成為大部分農業主不敢投資、不願投資的主要根源。

初步估算,范塘村若搭建1000余畝的大棚蔬菜基地,前期固定投資就需要3000余萬元,加上后期維護、流動資金、人員工資等支出至少需要5000余萬元,如此巨大的資金投入儼然成為范塘村發展農業產業首先需要突破的瓶頸。范塘村秉著化整為零的理念,將1200余畝耕地面積分割為多個小地塊,以此減少資金投入。

2017年,范塘村黨支部積極挖掘本地資源,引進由致富帶頭人合伙組建的晶亮蔬菜種植基地,預計投資1380萬元,為緩解資金壓力,讓農業主嘗到“甜頭”,繼續擴大生產,范塘村黨支部主動為其申請大棚建設補助500余萬元及銀行貸款480萬元,解決了投入資金的70%,極大增強了農業主的投資欲望。在前期成功的經驗下,引來多個大型農業產業發展企業的目光,2018年范塘村又引進浙江溫州浙贛蔬菜基地合作社,投資1000余萬元。

直至目前,范塘村已引進晶亮、浙贛兩家農業產業發展合作社,大棚蔬菜種植面積達1000畝(包含正在擴增的150畝)。

因企施策 打破發展瓶頸

農業產業引進來了,既有規模,又有體量,如何依托農業產業平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打破農業產業帶動致富弱等問題成為范塘村發展的又一難點。

范塘村黨支部從實際出發,以釋放土地價值、搭建就業扶貧車間、增加農產品附加產值等方式增收村集體經濟收益。“6+1”土地收益模式釋放土地價值。既按照700元/畝的土地單價流轉給農業產業企業,以6:1的比例補助於土地村民及村委會,2019年范塘村從土地流轉中獲得2.88萬元集體增量,2020年預計可從土地流轉中獲得收益9.5萬元。

依托產業扶持政策,搭建扶貧車間。考慮農業產業打包、生產、轉運等環節,范塘村建成了佔地面積500㎡的扶貧車間,租賃給蔬菜基地用於加工、包裝,每年范塘村可從扶貧車間中獲得4.2萬元的集體收益。

建立果蔬深加工基地,增加農產品附加產值。正在推進佔地面積20畝的果蔬深加工基地,已完成土地流轉、土地平整等工作,建成后給范塘村帶來土地流轉收益的同時也將解決至少30人以上的就業崗位。(時雨、譚君)

(責編:邱燁、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