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記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獲得者徐萬年

2020年10月20日16:49  來源:江西日報
 

徐萬年在基地察看桑葉生長情況。

東津水電站下游,潺潺崇河之畔,山環水繞的修水縣馬坳鎮黃溪村,散發著靜謐祥和的氣息,集中連片的別墅、縱橫交錯的柏油路與村口葡萄園、桑園相映成趣。

十多年前,黃溪村卻是另一番景象,荒蕪的稻田,破爛的房屋,村干部五年沒有發工資,村裡負債200多萬元。2015年,黃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6戶227人,貧困率達7%。

黃溪村破繭新生,得益於村民選出了好書記徐萬年。10月17日,在徐萬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之時,記者深入採訪,了解他是如何把“空殼村”“薄弱村”帶成“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為家鄉脫貧再度出山

2008年10月,黃溪村遲遲沒有完成換屆選舉,馬坳鎮黨委政府負責人、村民紛紛找到原村支書徐萬年,請他再度出山。

已是當地有名的民營企業家的徐萬年起初是拒絕的,但一撥又一撥村民來到他家,徐萬年心動了,他說:“一個人過得再好也沒用,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徐萬年剛上任時,對村民說:“大家一定要改變思想,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三至五年內把村裡變個樣。”

聽到這話,有村民趕緊對徐萬年說:“徐書記,有些話不要說得太滿,村裡基礎太差了,我們跟著你慢慢干。”

此話不假,因為地處東津水電站下游,流經黃溪村的修河水溫常年是8攝氏度,用這樣的水種禾苗,稻谷產量低,村民選擇棄田荒地。

走訪調查后,徐萬年決定從村“兩委”班子、黨員思想入手,先后赴上海、江蘇、山東等地參觀考察。2009年,村“兩委”班子來到華西村求農村發展“真經”。

從華西村回來后,徐萬年為村干部建章立制:他自己不領一分錢工資、不拿一分錢補貼、不報銷一分錢差旅費﹔村干部不參與村裡的項目,不抽項目承包方一根煙,不喝他們一頓酒,不吃他們一頓飯﹔每月召開一次全村大會,通告村裡發展情況及未來規劃……

這些規章保留至今,深得人心。

算好民生賬

公生明,廉生威。

徐萬年在村裡做事總能一呼百應,村民知道他“靠譜”,因為他心裡總裝著一本民生賬本。

半島型的黃溪村地處偏僻,村民到縣城,隻能翻山越嶺,時間成本太高。修一座橋,讓黃溪村接上省道304,可解決村民出行難題。

2012年,黃溪大橋開工之際,有村民說:“崇河水流湍急,如何能打樁建梁?若能把黃溪大橋建成,我倒著走9公裡馬路。”徐萬年只是笑笑。

從第一個橋墩建成時起,全村100多名老人天天坐在村口看著徐萬年,他們守望黃溪大橋,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到外面看看。當長126米的黃溪大橋竣工后,村民方新華請來了十多年沒有到過黃溪村的丈母娘。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村委會大樓旁邊的黃溪小學學生越來越少,徐萬年心急如焚,他為村民算了一筆賬:黃溪村每流出一名學生,村民每年就要付出2萬多元的教育成本﹔如果全村300多名學生外流,那麼村民要付出600多萬元的教育成本。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為了留住年輕的老師,黃溪村推出了鼓勵辦法和服務措施:在重要節假日邀請村民聆聽老師的教育心得並給予獎勵﹔為老師建宿舍,配備廚師和服務人員,讓他們專心教學。黃溪小學越辦越好,學生從2008年的幾十人增加到2019年的300多人。截至2019年,全村共有大學生374名。

建設美麗家園

黃溪村有15個村小組,人多地少、資源匱乏。

2014年,徐萬年著眼長遠,以城鎮化理念規劃中心村。他把移民搬遷、危房改造、增減挂工程、新農村建設等有機結合,本著統一規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統籌安排、分步實施的原則建設中心村,實現村民就地城鎮化。

這項工作的背后,是4個村小組拆舊建新、三期240畝征地、4000多座祖墳遷出……一個個觸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難題,要破解,唯有想村民之所想,行動走在前。

徐萬年與村干部從配套設施入手,建成了修水縣首個村級自來水廠、首個村級公墓區、首個垃圾焚燒廠等,讓村民感受到拆的背后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村裡的拆遷工作進展順利,無一人上訪。

2019年,一個500棟連體式別墅建成,村民遷入新居,個個喜笑顏開。中心村裡有超市、沼氣池、休閑廣場、室內籃球場等﹔村民沒有自留地,村裡建起了村級菜市場﹔為了方便村民鍛煉,黃溪村打造了3.7公裡崇河景觀帶……

深耕致富產業

以城鎮化理念建設中心村,讓農村土地更加集中連片。為了發揮土地的經濟效益,徐萬年把各村小組的集體土地進行“確權、確股、不確地”形式創新,以組為單位進行土地流轉,實行集約化大戶承包制。目前全村擁有土地耕作面積1326畝,已完成土地流轉面積1150畝。

在此基礎上,徐萬年提出了“農業產業化、土地園林化、耕作機械化、住房城鎮化、農民工人化”的“五化”發展理念和“家家有資產、戶戶有股份、人人有就業、年年有分紅”的“四有”發展目標。

為此,黃溪村形成蠶桑、蔬菜、茶葉、花卉苗木、有機葡萄五大主導農業產業,先后建立五個專業生產合作社,採用“基地+股份+農戶+公司”模式,全村發展無公害蔬菜200畝、花卉苗木300畝、茶葉500畝、有機葡萄60畝,年創收1800余萬元。2019年,村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余元,63戶貧困戶如期脫貧。(記者 陳化先 文/圖)

(責編:帥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