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老來啦,今天有您外孫愛吃的土豆燒肉,給您留了一份。”11月12日11時,位於南昌市西湖區南站街道鐵路二村社區鄰裡中心后門的“老鐵食堂”人聲鼎沸、食客紛至。葉金漢老人熟練地打開食盒,挑選了7個菜品,充值卡支付了35元。葉老拍了拍沉甸甸的食盒對記者說:“今天我家三口人的飯菜都解決了,你看多方便。”
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是鐵路二村“老鐵食堂”的運作模式。這個面積不過幾十平方米的社區食堂,飯菜可口、干淨衛生、價格實惠,深受周邊居民歡迎。
家門口食堂解決“做飯難”問題
用餐時分,記者觀察發現到“老鐵食堂”用餐的食客大部分都是老人。原來,“老鐵食堂”開辦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老人“做飯難”的問題。
據悉,南鐵生活區共有60歲以上老人5000余名,佔總人口的30%,僅鐵路二村社區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248名,其中很多是空巢、獨居、失能老人。這些老人被“做飯難”的問題困擾多年,家裡隻有一到兩個人,做多了怕浪費,做少了太單調。
“完全靠政府資金補貼,這樣的食堂不能長久,所以我們引進第三方市場化運營,讓老百姓吃上可口飯菜的同時感覺到實惠。”南站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8月,街道以新打造的鐵路二村社區黨群中心為載體,以免租金的條件引進了第三方經營微利性社區食堂,為居民提供專業的配餐服務。60歲以上的老人憑卡消費,享受8折優惠,優惠金額由街道補貼。食堂運營以來,食客如雲。截至11月11日,食堂每天接待量達到400至500人,辦理充值卡2700余張。
為了保障“老鐵食堂”穩定運行,為轄區高齡老人提供精准服務,結合在西湖區推廣的“黨群服務365”體系,食堂開辟了上門送餐服務。轄區內有一位叫李葆秀的七旬老人,因為一次意外導致行走不便。從食堂開業的第一天起,她的一日三餐都是由黨員志願者送上門。為此,李葆秀專門給“老鐵食堂”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食堂給她送來了“及時雨”,解決了子女的后顧之憂。
業委會參與讓菜品更美味
記者環視食堂一圈,開放式廚房干淨整潔,幾名服務人員正忙著給食客打飯菜﹔牆上挂著菜單,菜品齊全。葉金漢告訴記者,自從今年8月“老鐵食堂”開辦以來,他家的廚房基本就沒開過火,自己和老伴帶著外孫的一日三餐都是在這裡打包帶回家的,每月的伙食費甚至低於以前自己買菜做飯的開銷。
“每天都在這裡打飯菜,一方面是圖方便,另一方面是為了每天都來看看菜品、菜色,把收集來的居民意見建議傳遞給經營方,起到一定的監督和指導作用。”
葉金漢是鐵路二村社區業委會委員之一,每次等食堂工作人員打包飯菜的空當,他會到堂食區和倉庫轉轉,並且和經營方溝通。食堂剛辦起來的時候,食堂經營方代表熊壯壯並不了解轄區的情況,菜品一般都是南昌口味。葉金漢和業委會其他成員找到熊壯壯,反映南鐵生活區的居民來自天南地北,口味不盡相同,根據業委會收集的意見建議,食堂很快就針對菜品口味進行調整,獲得了更多居民的認可。(記者 蔡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