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得出 穩得住 能致富

——九江26.1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

2021年02月01日07:22  來源:江西日報
 

從山頭到城頭,從土坯房到住宅樓,從邊遠地區到和諧社區……“如果沒有搬來安置小區,真不知道我們家的生活可以這麼好。”修水縣黃沙鎮湯橋村脫貧戶萬繼華難掩激動之情,2017年他舉家搬入姜家坳扶貧安置小區,告別了深山窮苦日子。

湯橋村位於幕阜山脈與九嶺山脈之間,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9戶230人。“原來,我們一家六口擠在破舊的土坯房裡,靠種地和打零工勉強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緊巴巴,脫貧致富想都不敢想。”萬繼華說,“扶貧搬遷幫我們‘挪了窩’,住在這裡很方便,衛生院、學校什麼都有,我終於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萬繼華加入了湯橋村碧水菊花合作社,開始規模種植菊花。他笑著告訴記者:“我不僅學到了菊花種植技術,還掙到了錢、有了存款,現在,全家一年收入有6萬多元。”

冬日暖陽下,溪水波光粼粼,一幢幢房屋整齊劃一,柏油道路干淨整潔……如今的湯橋村,先后有53戶村民搬出深山,開啟了新生活。

在修水縣,像湯橋村村民一樣通過易地搬遷過上好日子的人還有很多。修水縣是九江市唯一的國家級貧困縣,境內山地面積廣,易發生地質災害,不少群眾居住在深山之中,飽受行路難、就學難、就醫難、耕作難、增收難等困擾。“十三五”以來,該縣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等大事,鎖定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區、生態保護區和水源涵養區等5類搬遷區域,實行縣、鄉、村三級梯度安置,共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141個,2953戶1084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順利搬遷安置。全國扶貧搬遷工作交流研討會、全省扶貧和移民工作暨搬遷移民扶貧現場推進會去年在該縣相繼召開。

近年來,以修水縣為代表的九江市各縣(市、區)深入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聚焦偏遠貧困地區群眾生活困難等問題,全力推進易地搬遷工作。目前,全市共有16595人喬遷新居。

近日,記者來到都昌縣三汊港鎮嶺東社區石家村小組,看見一棟棟精致的小洋樓錯落有致,一條溪水自村中蜿蜒而過,溪邊綠草如茵,“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在記者眼前真實呈現。不遠處,500多畝田地裡,油茶樹和芝麻高低相間,每當收獲季節,都是豐收一片。

石家村小組是都昌縣歷史悠久的村落,現有502戶2158人,其中貧困戶43戶176人。2019年以來,石家村小組投入資金880余萬元,拆除危房舊房、拓寬道路、治理污水、綠化環境、修建基礎設施,全面完善了村庄整治。同時,因地制宜,緊抓產業扶貧,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市場”經營模式,發展以油茶種植為主導的產業,每年可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十多萬元。該村第一書記鄭慶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全村43戶貧困戶全部通過合作社參與分紅,油茶收獲后統一出售,貧困戶可獲得30%的收益,按股份分成,收益最多的一戶每年能有1萬多元。”

石家村小組是九江市貧困村實現產業脫貧的縮影。為了讓“下山”的貧困群眾“穩得住”“能致富”,該市積極探索“百社聯百村帶千戶”產業扶貧新路子,發展“一鄉一園”新格局,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4084個,扶持農業龍頭企業229家﹔重點打造茶葉、油茶、特色水產、休閑農業等四大特色扶貧主導產業,全市貧困戶直接參與種植業面積達34.25萬畝,參與的貧困戶達16.4萬人﹔建成扶貧車間206個,開發公益性崗位1.8萬余個﹔建成光伏扶貧電站裝機規模148.7兆瓦,輻射支持1.9萬戶貧困戶。

脫貧攻堅,時不我待。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九江以前所未有的堅定姿態向貧困宣戰,以腳踏實地的堅韌步伐向小康邁進,精准識別、精准幫扶、精准施策、精准退出,一系列幫扶措施落地生根,貧困群眾實現了從“愁吃愁穿”到“吃好穿暖”、從“缺醫少學”到“醫學無憂”、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貧困地區實現了從“臟亂舊差”到“生態宜居”、從“貧窮閉塞”到“打卡網紅地”的跨越。目前,該市國家級貧困縣修水縣、省級貧困縣都昌縣均已脫貧退出,全市347個貧困村(包括深度貧困村24個)全部脫貧出列,26.1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周亞婧 記者 劉小榮)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