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發現一處古城牆遺址

考古專家判斷,或為全國現存最完整、最雄偉的唐代城牆

2021年02月22日06:36  來源:江西日報
 

宜春市高士南路古城牆遺址。 本報記者 鄒海斌攝

2月21日,宜春市文廣新旅局、市博物館負責人來到宜春市高士南路古城牆遺址現場部署遺址保護措施。去年6月,這處古城牆遺跡在道路施工過程中被發現,隨后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有重大發現。

宜春市高士南路古城牆遺跡暴露面積約100平方米,高4至5米,地表散布一定數量的古代青磚。經文物考古部門調查,該遺跡用青磚和夯土組合砌建,體量巨大,符合古代城牆特征。結合宜春地方志等文獻材料,該遺跡與宜春古城牆關聯較大。宜春古稱袁州,漢高祖五年立袁州府,開始筑城。五代時期,這裡隸屬南唐。到南宋時,袁州古城與贛州古城並列為江西地區最堅固、雄偉的古城,有“銅袁鐵贛”之稱。

2020年11月,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宜春市博物館等單位,對這處古城牆遺跡進行搶救性考古勘探與發掘。經保護性考古清理,西側古城牆呈梯形狀,外壁用青磚砌筑,頂長4.75米、底長5.64米、高3.2米、厚0.9米,保留了61層磚﹔城牆內壁用白磚錯縫平砌,頂長3.5米、底長5.5、高3.9米,保留了49層磚。記者看到,西側城牆保存完好,少數城牆磚上刻有“官”字和某種圖案﹔東側城牆可見部分斷牆和青磚、白磚、石板。

考古人員將高士南路古城牆出土的城牆磚,與袁州古城北城牆出土的宋代至清代的城牆磚,以及城牆內、外壁之間的夯土層中出土的陶瓷片等遺跡進行了對比,並根據《袁州府志》有關筑城的記載,判斷這處古城牆遺址建筑於晚唐至五代時期,其中外壁青磚牆砌筑於晚唐時期(距今約1200年),內壁白磚牆筑於五代時期(距今約1100年)。

據史料記載,我國用磚筑城的現象始於唐代。目前,西安、揚州等地的遺存古城牆為明代修筑,其唐代城牆隻剩殘跡。“宜春發現的高近4米、長達80米的晚唐五代時期磚包土城牆,可能是全國現存最完整、最雄偉的唐代城牆,考古價值巨大。”考古領隊肖發標說。

據介紹,從這處晚唐古城牆遺跡可看出宜春古城牆走勢、布局、構筑工藝及大體沿革。本次考古發掘的情況表明,宜春城牆自唐末始建,其構筑技術已較為成熟。“這次考古發現使號稱‘銅袁鐵贛’的袁州城垣重見天日,彌補了宜春的歷史遺憾,是宜春最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之一。”肖發標說。

同時,肖發標表示,宜春晚唐古城牆遺址延續了始建格局,為探討唐宋以來州府城制、城牆建筑史、城市發展史及古今重疊型城市研究提供了寶貴案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和展示價值。(記者鄒海斌)

(責編:毛思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