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慧”種菜

2021年03月07日08:27  來源:江西日報
 

3月3日,記者走進永豐縣佐龍鄉大棚蔬菜基地,90后大學生杜曉偉跟隨父親杜昌明穿梭在大棚中,察看蔬菜長勢,指導工人管護。杜曉偉不時掏出手機,點擊智慧農業APP,查閱系統即時上傳的基地土壤檢測、蔬菜水肥一體化灌溉等信息。

杜昌明是一名職業菜農,從事蔬菜種植30余年,是遠近聞名的種菜能手。杜曉偉2015年大學畢業后,曾在南京一高科技企業任職。在鄉村產業振興政策吸引下,他於2017年辭職,回到永豐縣種菜。他說:“我想做新一代科技型菜農,不僅要延續父輩的技術和理念種菜,更要結合實際,讓基地插上科技翅膀,走上致富之路。”

杜曉偉跟隨父親種菜4年,他注意到,不論寒冬酷暑,父親每天早上6時左右趕到基地,巡查大棚,等待工人7時上崗,有序落實當天工作。杜曉偉首先改變晚睡晚起習慣,像父親一樣早起工作。

杜氏父子的大棚蔬菜基地面積有600畝,其中辣椒300畝。該基地330余個標准化雙層鋼架大棚,具有抗大風大雨、御寒保溫、按需調溫等功能﹔由杜曉偉親自管理的“水肥一體化”生產設施,隻需輕輕按鍵,營養豐富的水肥便順著管道直達各個大棚蔬菜根部,節省了勞力成本。去年冬天辣椒大豐收,畝產逾一萬公斤,單季銷售收入突破1000萬元。

在杜曉偉眼裡,父親是蔬菜種植專家,但並非全能。他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對智能科技情有獨鐘。去年年底,他打算投資200萬元,在大棚安裝智慧農業監測系統。這一想法起初遭到了父親反對,兩人發生爭執。

杜昌明認為,兒子花費200萬元裝幾台“鐵疙瘩”,增加了成本,監測效果不佳。他完全可以憑經驗判斷土壤及蔬菜長勢。之后父子倆各退一步,選擇15個西紅柿大棚嘗試安裝智能監測系統,觀察成效。

數天后,杜曉偉通過智能監測系統即時發送的土壤墒情信息,發現有兩個大棚土壤酸性偏高,不適合西紅柿生長。因當時兩個大棚的西紅柿苗長勢良好,無明顯異常,杜昌明認為該信息不可信。未料兩個月后,這兩個棚的西紅柿枝葉出現不同程度蜷縮、萎蔫狀況。杜昌明才意識到,科技發展確實革新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為減少損失,父子倆決定,待“問題西紅柿”長出第一茬果實,收回投入成本后再鏟除,改種其他蔬菜。

自此,杜昌明拋開以往片面認識,支持兒子在基地全面安裝智能監測系統,並與兒子商議,下一步再引進智能秸稈粉碎設備,讓蔬菜秸稈還田肥田,循環利用,進而穩步有序升級發展基地智慧農業,降低成本,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童夢寧)

(責編:羅娜、帥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