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5日15:32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資溪縣‘兩山銀行’並非實體‘銀行’,而是借鑒銀行‘存’‘取’理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打通‘兩山’轉化新渠道。”江西省資溪縣“兩山銀行服務中心”負責人、縣政府金融辦主任金建華介紹說。
自 2002 年江西省提出以“生態立縣”為發展戰略以來,近二十年時間,資溪縣堅持保護綠水青山的信念不變,目前森林覆蓋率達 87.7%﹔2020 年 PM2.5平均濃度為12微克/立方米,環境空氣質量排名全省第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 100%達到Ⅱ類標准。
有了優質的綠水青山,如何取出“金山銀山”?資溪縣找到了“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轉化通道,實現財政收入連年增長,2020 年全縣綠色產值佔 GDP 比重達 90%以上。
綠水青山變現真金白銀
“我們村 46 戶人家連片的1600余畝山林地,有的地方因山火所致已經荒廢了。自響應政府的林權贖買政策后,每家一次性拿到了贖買金,還可在農閑時通過植樹、撫育等賺工錢。”剛卸任的烏石鎮橫山村原村黨支部書記朱利洪說起村裡的林權贖買時,很是贊同。
“我把老屋和村裡的閑置房連片出租做民宿,一年租金有1萬余元。農閑時到民宿做點雜事,一年能賺到兩萬余元。”鶴城鎮大覺山村南源小組 62 歲的村民季海鬆在介紹自己收入增加時這樣說。
這些村民口中的連片贖買和出租,都與資溪縣採用“資源統一整合,資產統一營運,資本統一融通”的發展思路有關。
圍繞“綠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資溪縣將全縣山、水、林、田、茶、房、地等海量信息數據化,繪成生態資源資產“一張圖”。
資溪縣成立了生態資源收儲中心,開展自然資源產權和生態產品交易試點,推動山林、土地、流域、農房等流轉,實現全縣碎片化、零星化的生態資源整合,利於整體旅游開發和資源集約、規模運營,取得管理和保護雙效益。
2020年8月28日 ,資溪縣成立了江西省首家“兩山銀行”,將收儲的生態資源進行整合提升,成為優質旅游資源資產包,通過評估后可向銀行融資用於旅游項目開發建設,或者包裝成項目吸引社會資本進行旅游開發。2020年,全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貸款總額 20.08億元。
2016年以來,資溪縣旅游投資集團通過整合利用縣城至烏石鎮新月村及縣城至大覺山景區沿線資源,融資5億元開發打造了兩條鄉村旅游帶,分別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和江西省首個鄉村旅游綜合示范區,並吸引了一批社會資本參與旅游帶建設,帶動投入超過10億元。
同時,資溪縣還創新了贖買收儲機制,大力開展森林贖買,並計劃 5 年贖買森林資源 20 萬畝。
綠色產業力促純淨發展
“雖然有環境容量,可以引進一些快速提高財政收入、污染較小的企業,但我們根本不考慮,始終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機制。”資溪縣分管生態環保工作的副縣長吳輝文對記者說。
多年來,資溪縣接連關閉了縣農藥廠、化工廠、造紙廠等高污染企業,整頓了 180 多家石材、木竹粗加工企業,淘汰了食用菌、山羊養殖等產業﹔堅決拒絕與發展生態旅游不相符的產業項目,累計減少投資200多億元。
在做好污染減法的基礎上,資溪縣還大力實施綠色產業的加法。依托“資溪面包”30多年的創業積累,資溪縣規劃建設全國首個面包食品產業城,目前,全國已有 2000 余家門店加入連鎖經營,年銷售總額超30億元。
通過發揮53萬畝毛竹資源優勢,資溪縣還建設了江西省首個竹科技產業園。目前,園區內已入駐 11家企業,初步形成以國內知名企業大庄竹業公司為龍頭的高性能戶外竹板材產業鏈條。
資溪縣還以“純山淨水、資源資溪”為主題,申請注冊了“純淨資溪”區域公用品牌,統領“資溪面包”“資溪白茶”等各類產品品牌,實現生態產品的溢價增值。
此外,資溪縣還通過不斷豐富旅游業態,常態化舉辦各種節慶、賽事活動,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2019 年,資溪縣共計接待游客 460 多萬人次 。2019年9月,資溪縣更是躋身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並已連續3年被評為“江西省旅游產業發展先進縣”。
以生態紅利反哺綠水青山
“每年國家發放的300多萬元森林生態補償資金,我們全部用於公益林的管護。但每畝僅20多元的補償經費還是讓工作開展起來顯得有些吃力。”資溪縣馬頭山生態公益林場紀委書記張昱勝告訴記者。
可喜的是,從2020年開始,這種狀況發生了改變。資溪縣健全以公益林為主體的森林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並實行生態公益林分級差異化補償,逐步實現生態公益林優質優價補償。在國家每畝補助 20 元的基礎上,資溪縣自身平均每畝再補20元。
同時,資溪縣成立兩山林業發展有限公司,專業開展森林資源收儲、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園林綠化、森林經營和林業社會事業項目建設。
在一系列林業轉型改革的帶動下,如今,許多村庄的樣貌已經發生了變化:烏石鎮橫山村村后殘次林被贖買后,后山的馬鞍山又重新披綠﹔與橫山村一樣,鶴城鎮排上村通過森林贖買,殘次林變成了茶園,不但每年增加了5萬多元的村集體收入,還帶動附近60多名勞動力實現就業。
在不斷完善生態系統建設的基礎上,資溪縣還積極安排資金保護生態要素。近三年,資溪縣財政投入和吸引社會資本共750萬元,組織實施裸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植被生態修復面積約170畝。
另外,資溪縣還積極安排財政資金並多方爭取支持,投入 6000萬元實施生活污水處理廠擴容提標改造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投入 1.5億元實施沙苑泉坑片區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
為了保護土壤,資溪縣財政每年安排有機農業發展基金500萬元 ,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積極鼓勵、支持農產品爭創品牌。對縣轄區內的農產品首次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証証書的給予3萬元獎勵,對有機認証續展的給予每年1.5萬元獎勵﹔對首次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給予30萬元獎勵,首次被評為江西名牌產品的給予6萬元的獎勵。
2020年,資溪縣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9918元、16225元,增幅分別為 6.65%和 8.26%。全縣建檔立卡貧困對象930戶 2064人全部實現脫貧。
“綠水青山讓我們吃上了生態飯。現在,老百姓富了,但更高層次的保護青山綠水依然是我們不變的主題。我們將努力實現生態得保護、產業得發展、群眾得利益。”資溪縣委書記黃智迅說。(張林霞、江劍平)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