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鞏固脫貧成果 奮進鄉村振興

2021年05月21日15:36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截至2020年底,贛州現行標准下114.3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02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這組數據,振奮人心,為贛州市的脫貧攻堅工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贛州市牢牢守住脫貧攻堅成果,發展壯大現代農業,增強鄉村發展活力,持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新的起點上開啟新的征程。

群眾生活有保障

最近幾天,瑞金市象湖鎮崗背村脫貧戶汪連鳳的臉上又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原來,汪連鳳的丈夫賴長秤患有癌症,兒子靠打零工維持生計,脫貧后,家中收入來源不穩定。所幸,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汪連鳳走上了公益性崗位,受聘為崗背村石井小組的環境衛生保潔員,有了穩定的收入。

今年以來,幫扶干部在調研走訪中發現,不少脫貧戶有就業需求。為此,瑞金市象湖鎮採取因戶施策,設立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62個,光伏公益崗位75個,主要從事保潔員、治安協管員、治安巡防、交通協管等崗位,以此激發脫貧戶奮力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和信心。

防返貧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中之重。全面脫貧后,贛州市高度重視防返貧監測幫扶工作,建立健全防返貧監測機制,密切關注脫貧戶、脫貧監測戶、邊緣戶和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等“四類人員”,為潛在的致貧和返貧風險加上一道“防貧保險”,有效提升困難群眾抵御風險的能力。

“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在基本醫保之外還有大病醫療報銷,現在又幫我申請到了防貧保險和低保,這筆錢來得太及時了,大大減輕了我的家庭負擔。”今年5月,贛州蓉江新區壩上村村民李金華拿到了防貧保險理賠金7.8萬余元,這一場“及時雨”幫她解了燃眉之急,她激動地對扶貧工作人員連連感謝。

李金華和丈夫在建筑工地上務工,兒子在上大學,三口之家的日子雖然算不上富足卻也幸福無憂。誰知天有不測風雲,2020年12月,李金華被診出患有白血病。巨額的醫療費用讓李金華一家難堪重負。為了給李金華治病,她丈夫的工作也受到了影響,家庭一度陷入了困境。了解到李金華的情況后,高校園區管理處扶貧辦組織壩上村駐村工作隊上門摸排家庭情況,將李金華一家納入邊緣戶進行監測幫扶,並為其申報了防貧保險和低保。

贛州市打“出組合拳”,創新精准扶貧舉措,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比如,通過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從扶持產業就業發展、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強化教育政策資助、購買精准防貧保險、深化志智雙扶、強化社會幫扶等方面,制定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實現動態清零。

特別是,贛州在全省率先為135萬城鄉貧困人口購買精准防貧保險,實現群眾遇困遇病遇災不致貧返貧,為防止返貧致貧裝上了“保險閥”。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給脫貧群眾帶來了生活保障和新的希望,也讓他們奔小康的底氣更足了。

產業支撐致富路

5月的贛南大地,繁花似錦,一片生機盎然。在全南縣陂頭鎮瑤族村林下靈芝種植基地上,黨員干部把學黨史和為民辦實事結合起來,幫助農戶揮鍬鏟土、培土圍堰、提水澆灌,忙碌著種植靈芝。今年,陂頭鎮瑤族村擴大靈芝種植面積,在往年種植的基礎上新種植40畝,共種植靈芝120余畝,以此來增加瑤族群眾及村集體經濟收入。

近年來,瑤族村依靠林下生態天然優勢,成立林下經濟合作社,採取“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大力發展林下靈芝、草珊瑚等產業發展,帶領村民實現就業增收的同時,幫助村民以零元入股方式參與分紅。基地有效地吸納當地20余名村民前來務工,年均增收6000至10000元,預計年底實現分紅4000余元。目前,瑤族村正帶領村民搭乘靈芝產業這條“快車道”,全力以赴奔小康。

瑞金市葉坪鄉禾倉村致富帶頭人、漁業合作社負責人曾水慶同樣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現在養魚很省心,統一魚塘基建整修,自主培育魚苗,市場銷售不用愁,是養魚讓我們一家過上了幸福生活。”曾水慶說,他依靠養魚實現了脫貧。此后,他吸納本村30多戶村民加入漁業合作社,讓他們實現了在家門口自主創業,帶動了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現在的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瑞金市葉坪鄉地處原贛南中央蘇區核心區,第一次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舉行。葉坪鄉的禾倉村曾因經濟發展滯后,交通不便,生活環境差被列為省“十三五”貧困村。

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后,禾倉村抓住機遇,大力發展臍橙種植、白蓮以及養魚、禽類養殖等特色產業,同時成立了4個合作社,培育了5名致富帶頭人。目前,禾倉村建成村級屋頂50千瓦光伏電站,正在建設倉儲物流中心3000平方米,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余元。如今,禾倉村的產業豐收、瓜果飄香,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老百姓住上了新房,喝上了自來水,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發展產業是關鍵。贛州市創新“選准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健全一套服務體系”的產業扶貧“五個一”機制,探索“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基地+中介+貧困戶”“公司+貧困戶”等經營模式,以及資源資金入股、返租倒包、托管托養等利益聯結模式,走出了一條適合贛州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鄉村振興新征程

初夏的傍晚,興國縣杰村鄉異地扶貧搬遷圩鎮安置點廣場上熱鬧非凡,村民或跳廣場舞,或散步,豐富的鄉村文化生活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舒適感。

近年來,興國縣採取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保障房安置、集中供養等方式,解決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興國縣杰村鄉白石村搬遷戶鐘昌榮說,統一搬遷后,有效解決了山區群眾住房難、行路難、用電難、飲水難、就醫難等“五難”問題。

不僅如此。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今后五年,贛州將健全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長效機制,不斷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聚焦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脫貧人口穩定就業、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水平等重點,持續強化財政投入、金融服務、土地和人才智力支持等領域銜接力度。

清晨,朝陽初生,在於都縣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處處可見一派繁忙景象,這裡因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成為了知名的“打卡地”。

“我們早上六點鐘開始上班摘辣椒和茄子,每天都能摘好幾千斤辣椒和茄子。每天地裡都有好幾十個人在這裡工作,我們在家門口都能賺到錢。”黃玉蓮說,她在蔬菜產業園區務工,每天收入80元,一個月下來可拿2000多元工資。許多村民和她一樣,每天都在大棚裡面忙忙著採摘蔬菜、打包、裝車,把新鮮蔬菜運往市場。

近年來,於都縣因地制宜,利用豐富的富硒土壤資源,大力發展富硒農業產業,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據統計,截至2020年末,於都縣50畝以上規模蔬菜基地有109個,總面積4.5萬畝,蔬菜播種面積22萬畝,年產蔬菜45萬噸,綜合產值達30億元。於都縣通過勞動就業、土地流轉、承包大棚等方式幫助約20000余戶居民增收,通過發展蔬菜產業帶動貧困人口約8000余人實現人均增收約17200元。

鄉村振興新征程,乘勢而上再出發。在贛州市的廣大鄉村,新一輪的振興強音正在奏響,一幅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的鄉村全面振興畫卷正在展開。(歐艷芬)

(責編:邱燁、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