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江西要聞

南昌多家省直醫院新院區相繼開業,形成“一院兩區”服務群眾新格局——

就醫新體驗 心情更愉悅

2021年07月09日07:34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今年6月1日,是江西省兒童醫院成立66周年院慶,也是省兒童醫院紅谷灘院區正式開業的日子。從此,省兒童醫院全面進入“一院兩區”服務和發展新格局。紅谷灘院區開業后,緩解了該院老城區陽明路院區的就診壓力。新的“一院兩區”新格局改善了省兒童醫院患兒的就診體驗,也讓曾經門診限流的情況一去不復返。

  除了省兒童醫院之外,早在2014年底,南昌多家省直三甲醫院積極適應省城南昌城市發展變化,實施“走出去”戰略——選擇新址,重新布局,新院區在這兩年也都相繼投入使用,極大地改善了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資源配置,提升了效率。專家指出,三甲公立醫院規模擴大,充分發揮了醫療服務群眾的作用。同時,這些“龍頭”醫院積極參與分級診療,更大程度上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

  紓解就診壓力

  “這邊比老院區安靜多了,離家又近。”家住南昌市紅谷灘區的廖先生在南昌大學二附院做了腫瘤切除手術后,從東湖院區轉入紅角洲院區。一比較,他發現差別可不小,住院環境更舒適,就醫體驗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同樣是接受手術治療正在住院康復的胡先生也有這樣的感覺:“新院區做檢查很方便,不用排隊。”

  南昌大學二附院紅角洲院區正式開業一年多,每天門診量約3000人次。兒童眼科、兒內科(兒童生長發育中心)、甲狀腺外科(甲狀腺診治中心)等特設科室(住院部)整體搬遷至新院區,床位充足,有效緩解了老院區門診及住院壓力。7月6日,記者在紅角洲院區看到,醫生診室門口排長隊候診的現象不見了,醫生叫號井井有條,患者等待時間大大縮短。

  畫面切換至江西省人民醫院紅谷灘院區,寬敞的大廳擺放了眾多自助功能一體機,患者正在進行個人信息查詢、辦理自主建卡(補卡)、住院預交費用充值、自助出入院辦理等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為方便老年患者使用自動化設備,大廳專門擺放了數台適合老年人使用的自助機,自助機旁還有專門的引導員指導患者進行操作。一名引導員稱,每天來看病的人比較多,如果都去門診挂號和結算窗口辦業務,排隊等候時間會長達幾十分鐘。如今新院區配備了幾十台自助機,讓窗口排隊等候的人少了很多,節約了患者的看病時間,提升了服務效率。

  據了解,今年1月1日至6月1日,省人民醫院新院區專家挂號5萬余人次﹔同期老院區專家挂號4.7萬人次。“從數據上看,新院區承擔了該醫院服務患者的一半功能,紓解了老院區看病扎堆的問題。”省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而我省三甲醫院的“老大哥”——南昌大學一附院更是形成了“一院三區”(東湖院區、高新院區、象湖院區)。南大一附院醫技處處長伍姍姍認為,去年4月20日,象湖院區投入使用,僅一年時間病床使用率就達到80%以上,改變了原來東湖院區人滿為患,看病一號難求、住院一床難求的現象。同時,她認為新院區的建設,推動了新技術的應用,並加強了專科核心技術醫療診斷,更好地滿足了群眾更高層次的醫療服務需求。

  合理配置資源

  對於各大醫院建設新院區,東湖區衛健委有關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第一句話就是——“鬆綁了”。他舉例說,東湖區的陽明東路、陽明路、八一大道,聚集了南大一附院、省兒童醫院、省人民醫院、省婦幼保健院、南大二附院,幾乎囊括了省直三甲醫院,醫療資源的分配與整個城市新的發展布局明顯不協調。

  的確如此,在各三甲醫院還未“邁開腿”走出去之前,醫療機構布局冷熱不均。當時的南昌高新區、朝陽新城、紅谷灘區、經開區等區域都無綜合型三級醫院,而地處南昌中心城區的東湖區則聚集了眾多三甲醫院,因為醫院佔地小,大多在“螺螄殼裡做道場”,難以滿足城市的發展和市民就醫需求。

  三甲醫院空間分布不合理,也加劇了南昌中心城區人口密集、交通擁堵、環境壓力大等社會問題的承壓。

  “南昌作為省會城市,擁有的三甲醫院從數量上來講比較多,但過於擁擠使得其無法施展拳腳,因此要合理引導‘走出去’發展,同時這也是滿足群眾對優質醫療服務的要求。”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說。

  2014年11月30日,南昌大學二附院紅角洲院區正式開工,此后省人民醫院、省婦幼保健院、省兒童醫院、南大一附院等新院區相繼開工建設。結合省直醫院的分布特點,南昌市按照區域規劃,逐步構建老牌的三甲醫院新布局,促進新老城區醫療機構均衡配置。

  時至今日,省直各大醫院建設新院區的腳步並沒有停歇,去年12月25日,江西省胸科醫院與新建區人民政府簽訂了《江西省第三人民醫院搬遷事項框架協議》,同時與南昌市自然資源局新建分局簽訂了《土地置換協議》,這標志著該院在南昌市九望新城新院區建設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省腫瘤醫院也正在謀劃“走出”北京東路,到新城區謀求發展。

  “有多重因素促使這些省內塔尖的醫院建設新院區。”有專家分析,首先是人口老齡化嚴重,老齡人口是醫療需求最多的群體,也是消耗醫療資源較多的群體。比如南大一附院象湖院區設置了“老年人一站式診療中心”,讓老年人在診區內就能享受到多學科的就醫服務。如果不建新院區,這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專家進一步分析,處於區域中心位置的三甲醫院,缺乏相似水平的分擔收容壓力,可以通過主動擴張增加床位,在醫療市場中爭取更多份額。還有就是公立醫院選擇全面增加容納量、改善環境、購置儀器設備、引進高端人才等方法來增加醫院實力,增強競爭效應,提升醫院形象,塑造醫院品牌。

  積極參與分級診療

  7月5日,星期一。省婦幼保健院九龍湖院區各個科室門診外的等候區內幾乎坐滿了人,前來檢查的病患絡繹不絕。正在陪妻子候診的曲先生說:“在九龍湖院區做產檢,雖然人比較多,但是比起老院區,感覺排隊的人少了三分之二。”

  曲先生家住青山湖區羅家鎮,在他家附近就有三甲醫院,也設有婦產科。之所以舍近求遠,開車一個多小時來省婦幼保健院九龍湖院區做產檢,他直言“省婦保更專業”。

  在地鐵2號線龍崗站1號出口處,有許多推著行李箱的人進出九龍湖院區。剛做完檢查,家在高安的劉女士提著一個小行李箱正往地鐵站內趕,她告訴記者,她一大早從高安坐動車到西客站,再轉乘地鐵來到九龍湖院區。“現在才11點多,就做完了各項常規檢查,我還可以趕回家裡吃午飯呢。”劉女士說,“和以前到八一廣場老院區相比,現在到九龍湖院區方便多了。”

  在省城其他大醫院新院區,常常看到像曲先生、劉女士這樣“舍棄”家門口的三甲醫院,選擇到更遠的醫院就醫。他們認為自己選擇的醫院醫療技術水平更好,正是有這樣的想法,造成省城大醫院扎堆,看病難。

  對此,專家表示,各大醫院擴大規模這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的一條路,但是會遭遇醫療人才瓶頸。避免扎堆來大醫院看病,還需要他們積極參與分級診療。目前,我省分級診療還有待加強。

  早在2017年1月14日,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與南昌縣人民醫院組建醫療聯合體舉行了簽約授牌儀式,這也意味著全省首個“緊密型醫療聯合體”正式成立。

  作為“聯合體”的核心醫院,南大二附院發揮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療資源的最大效能,採取技術幫扶、人才培養、巡回醫療、雙向轉診、分級診療等方式與南昌縣人民醫院開展全方位合作,最大限度地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為轄區人民群眾提供了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

  “南大二附院的專家多次來醫院給患者做高難度手術,還通過分級診療雲平台,解決了許多患者的疑難雜症。”南昌縣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說,通過與南大二附屬醫院建立緊密型醫聯體,讓縣域內的患者可以在家門口享有更好的醫療技術服務,為分級診療打通了路徑,夯實了基礎。

  2016年12月成立的江西省兒童醫療聯盟,已有成員單位21家、協作醫院64家。通過聯盟探索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省兒童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江西省兒童醫療聯盟在分級診療方面已初顯成效,已初步形成了普通常見病不出社區,疑難病才到大醫院診治的就醫新格局。”

  上述相關負責人說,分級診療也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的重要一招,通過分級診療可以把優質的醫療資源和專家經驗下沉,提升基層醫生的專業水平和患者對基層醫生的信任度,改善就醫體驗,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記者手記

  一起來!解決群眾看病難

  解決群眾看病難,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曾幾何時,我省名氣較大的幾家醫院因空間受限,基礎條件無法滿足更多患者就醫,群眾看病難問題凸顯。連日來,記者走訪這些分布在不同區域的新院區后,對群眾就醫體驗有了新認識,患者看病不用找人插隊,挂號、繳費等可以一“機”完成。

  毋庸置疑,這得益於近幾年我省對醫療衛生資源的大力投入,在合理規劃的前提下,對龍頭醫院進行改造、擴建、搬遷,解決了以往因資源稀缺造成的排長隊、住院條件差、醫院床位不足和醫療設備老舊等問題。無怪乎有群眾說,敞亮的新院區,更敞亮了患者的心。

  當然,不是擴容幾家龍頭醫療服務機構,也不是憑借幾家大醫院的信息化,就能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看病難。事實上,要解決看病難,還要構建起全省一個巨大的醫療“網”,明確不同層級公立醫院的功能定位和各種醫療資源的配置標准和規范,建設層次清晰、分工明確的多層次醫療服務體系。隻有在醫院構建起全省健康服務網絡體系,通過龍頭醫院的帶動,建立上下級“醫聯體”體系,聯動省、市、縣醫院和鄉鎮級衛生院,統籌推進分級診療,最大限度上滿足患者的治病需求。如此,群眾看病就慢慢不再難了!

(責編:羅娜、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