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人民日報看江西

建設源頭減排、蓄排結合、排澇除險、超標應急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

推動城市內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金台視線·關注城市內澇問題③)

本報記者 黃 超 史一棋 姜曉丹 竇瀚洋
2021年12月20日07: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就像城市的“血管”,排澇通道管網通暢,自然能夠降低城市內澇的發生風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並明確點出這項任務清單:“包括加快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等。”

讀者來信版收到不少讀者來信講述城市內澇親身經歷,呼吁多措並舉、整體提升城市內澇治理水平。

對此,記者採訪了多位相關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基層工作人員等。受訪者認為,城市內澇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作,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用統籌的方式、系統的方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構建連續完整的生態基礎設施體系,使城市像“海綿”一樣

城市排水安全與城市及周邊江河、區域河流水系的行洪、泄洪以及區域滯洪能力密切相關。因此,保護修復江河、湖泊、濕地,保留天然雨洪通道、蓄滯洪空間,構建連續完整的生態基礎設施體系,對於防治城市內澇至關重要。

山東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地勢平緩、坡降比小,水體流動性差,每逢台風過境,都會造成嚴重內澇。“我們把城市看作有機生命體,更加重視河道疏洪功能,打通‘斷頭浜’、恢復已填埋河道,增強城市及周邊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和流動性。”據山東東營市委書記李寬端介紹,當地還建設了天鵝湖蓄滯洪工程,32平方公裡的濕地上分布著多個濕地生態區,“不僅能夠有效收集中心城區澇水,而且實現了雨洪水資源化利用,保障城市生態用水需求,還改善了中心城區入海河流水質,實現了防洪效益、資源效益、生態效益一舉三得”。

廣東廣州市地處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降雨強度大、時間集中且頻率高,加之城市水文效應、河道行洪排澇功能不足等,局部內澇時有發生。“位於老城區的東山湖、流花湖等人工湖調蓄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我們將因地制宜、集散結合建設雨水調蓄設施。”廣州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有些城市市區明明有湖泊水面,卻不允許承接暴雨徑流,理由是雨水比較臟,會污染湖泊水質,影響公園景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程曉陶說,治理城市內澇必須走綜合治水之路,在流域層面統籌考慮水量與水質,形成洪澇統籌治理體系,“要充分發揮綠地、土壤、河湖水系等對雨水徑流的自然積存、滲透、淨化和緩釋作用,實現城市雨水徑流源頭減排、分散蓄滯、蓄排有序,使城市像‘海綿’一樣,能夠減緩和降低自然災害和環境變化的影響”。

實施排澇工程體系改造升級,暢通城市的“血管”

每年秋冬是湖南長沙市的“旱季”,但對於城區排水事務中心來說,卻是工作旺季,得搶在這個時候,對全市所有排水管網、泵站、排口等進行清查和檢修。岳麓區趙洲港排水泵站擔負著方圓近14平方公裡雨水管網來水的輸送任務。今年夏天,泵站一度遭遇“險情”:為大功率排水泵供電的雙電源系統同時停電,洶涌的洪水差點造成泵站供電系統損毀。“后來,我們對全市所有泵站的供電系統進行了改造,重新布局了架設高度,確保泵站不受影響。”長沙市城區排水事務中心河西片區片長沈海花說,長沙市投資約1.5億元,完成城區管網排查、數據採集、數據庫構建等信息化建設,著重提升了防澇設施調度科學化精細化動態管理水平。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一些城市預防內澇工作還存在一定短板,比如老舊城區地下排水管網建設相對落后,全市排水管網建設管理多頭參與,難以做到“全網一張圖”等。

安徽宣城市夏季雨量集中,加之老城區建設初期缺少整體規劃、排澇泵站老化,雨水經常排不出去,導致內澇發生。近年來,當地加快管網改造步伐,實施雨污分流工程,新建、改造了6座排澇泵站,實現自動排澇。“對宣城內澇防治來說,目前的問題主要是排水系統不夠完善、內澇防治機構專職人員較少、應急排澇設備等物資儲備較少。”市城管執法局城市排水所所長焦豐年說,宣城計劃在管網、泵站安裝傳感器、檢測設備等,實現對雨水管網和泵站運行工況實時在線檢測,綜合分析城市排水系統安全運行態勢,及時預警城市內澇風險。

“城市內澇防治還存在城鄉接合部排澇設施標准較低、區域設防標准未統一等問題。”在安徽合肥市城鄉建設局排水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趙德平看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一些城區周邊鄉鎮並入城區管理,但這些地方排水設施建設標准偏低,部分排水管渠、排澇泵站達不到現有標准,加上周邊區域大規模開發改變了自然排水系統,造成排水能力不足。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教授黃國如表示,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包括硬件改造和軟件升級兩大類,硬件改造主要包括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網、推行海綿城市開發建設等﹔軟件升級包括構建排水系統信息化管控平台、研發城市暴雨內澇監測預警系統、大力加強城市排水設施管理等。“目前這兩方面建設都還不完善,欠賬較多,需要久久為功。”黃國如說。

加強監測預警和預警響應,構建城市內澇應急管理體系

拿出手機,江西萍鄉市海綿設施管理處副處長張運清在調度微信群中頻繁發出指令。“在手機上不僅能隨時在線發出指令,巡檢員發現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海綿城市調度APP隨時上報,包括位置、設施、巡檢人、問題類型、接收人等。”張運清說,通過信息化技術和自動控制措施,實現了各類海綿設施聯合調度,充分發揮海綿城市大排水系統整體功效,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城市內澇應急管理工作的效率。

“每逢雨季,我們有18台工程車、400多人分布在城區各個點位,一旦城區排水事務中心發出指令,即便是最遠的澇點也隻需要20分鐘,排水隊伍就能趕到現場。”湖南長沙市城區排水事務中心副主任程繼學說,“在一些短時間內難以整治到位的易澇點上,我們還配備了視頻監控系統,實時監測積水情況,第一時間對接轄區市政人員進行處理。”

治理城市內澇,構建應急管理體系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是否及時監測預警並作出准確預警響應,是評判應急管理體系是否科學完善的重要標准。防汛有關部門之間應該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互通有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許澤瑋表示,暴雨預警發布后,商超、軌道交通、學校、醫院等場所應配備專業救援隊伍隨時待命,極端情況一旦出現,立即啟動應急程序。

今年夏天,台風“煙花”來襲,浙江嘉興市著重排查了應急響應的各項工作,建立起隱患風險責任清單。針對城市低窪積水點和易澇部位,嘉興市對城市易澇點開展拉網式排查,及時對隱患風險點進行治理。

“應急管理並非極端天氣來臨時的一時之舉,需要落實在日常管理中。”許澤瑋建議,一方面應加強涉及排澇的關鍵設施、關鍵點位的防護﹔另一方面,對人員密集場所應及時進行疏散演練,特別應模擬在超出城市內澇防治標准的降雨條件下開展演練,確保地鐵、公交等重要設施功能不喪失。

提高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將災害損失減至最低

治理城市內澇任重道遠,當遭遇極端天氣時,群眾應該怎樣保護自己呢?許多讀者表示,應加大城市防洪排澇知識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陝西榆林市讀者馮彩琴表示,關注預警、提前防護是最有效的措施,“注意暴雨和積水預警信息,尤其是地勢低窪的小區、商場、車庫等要提前做好防護措施。還要提前選好避難場所,選擇地勢較高、交通方便的地方,比如高層建筑的平坦樓頂,地勢較高或有牢固樓房的學校、醫院等。”

“暴雨時應當盡量遠離電器設施,避免因漏電引發危險。尤其要注意高壓線塔、電線杆、路燈等,發現異常迅速遠避。”湖南邵陽縣讀者王萍建議,內澇積水時應注意觀察防汛安全警示標志,不要靠近有旋渦的地方,防止跌入缺失井蓋的深井、地坑等危險區域。

“不要冒險把車開到有積水的地方,停車時也不要選擇低窪處,謹防車輛進水。”甘肅蘭州讀者曹明說,“萬一車輛不慎進水熄火,切勿重啟發動機。遇到險情,不要留戀財物,應果斷棄車。被困車中時,趕緊用工具敲碎車窗逃生”。

“內澇過后也不能掉以輕心,還要注意防治傳染疾病。”上海靜安區讀者郭媛說,避免飲用未煮沸的水,食物也要生熟分開,食用前要加熱,不食用已腐爛的食物。

國辦印發的《關於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並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排水防澇能力顯著提升,內澇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很多地方都正在結合實際情況,採用“分級設防、雨旱兩宜、人水和諧”的城市公共空間彈性利用方式,統籌推進城市內澇治理工作,相信隨著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標准降雨條件下的城市內澇現象有望緩解。

(責編:羅娜、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