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繪鄉村振興“賢治圖”
——吉安推進鄉賢工作小記

去年6月,受連日暴雨影響,泰和縣螺溪鎮郭瓦村重要出行通道——唐雅浮下橋被河水沖垮。鎮鄉賢理事會得知情況后,立即募集修橋資金10余萬元,修建了一座新橋。這座新橋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鄉賢連心橋”。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吉安市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在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層探索,出台《關於凝聚鄉賢力量助推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以“鄉土鄉情鄉愁”為紐帶,突出“黨建引領、統戰搭台、鄉賢發力、群眾受益”工作定位,引領新時代鄉賢回歸鄉村,服務鄉村振興工作。
產業發展帶頭人
2019年,井岡山市葛田鄉古田村鄉賢凌良華出資500萬元,成立井岡山市炎達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凌良華的帶領下,公司打造上古田紅色研學基地,設置農耕體驗區、星空帳篷區110畝,改造農房19戶,使小山村變成別具一格的“紅色古村”,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憑借自己努力,帶動村民致富,這就是家鄉情懷。吉安市以鄉情為線,以散落在各地各領域的鄉賢為珠,通過建立鄉賢聯誼組織,將鄉賢擰成一股繩、合為一股力。該市223個鄉鎮(街道)已全部建立鄉賢聯誼組織,1615個有條件的村(社區)相繼建立了鄉賢聯誼組織。
矛盾糾紛調解員
2012年,因山林地使用權問題,吉水縣文峰鎮東螺村嶺上屋小組村民彭某同花樹下小組村民發生糾紛。
面對近十年久拖未決的矛盾,今年9月,利用“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鄉賢孫學蓬主動上門,與彭某及村小組群眾代表積極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成功化解這起糾紛。
在吉安,鄉賢已成為化解矛盾糾紛的“解壓閥”。該市積極探索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模式,建立“重大事項鄉賢民主協商制度”,組織鄉賢參與民主協商事項近3000項,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
鄉風文明示范者
在吉安縣浬田鎮清水村,提起新近成立的“忠孝節”,男女老少都夸劉武和:“他把村裡的家風家教重新撿起來,做了一件大好事。”
2017年,劉武和回到家鄉,向村裡捐贈80萬元,並組織成立清水田岸上村忠孝基金會,舉辦“忠孝節”,通過表彰“忠孝模范”、向長輩獻禮等方式,喚起感恩之心,傳承忠孝文化,營造和諧鄰裡氛圍。
新鄉賢引領鄉風建設、助推鄉風文明,已成為吉安市鄉村文明新風尚。截至目前,該市因地制宜打造出鄉鎮(街道)鄉賢館151個,村組(社區)鄉賢館197個。(劉 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