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播下“勞動光榮”的種子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紅星中學開展勞動教育見聞

2021年12月30日15:41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鬆土、鋤草、澆水、間苗……40多名學生在班主任帶領下,擼起袖子,拿著勞動工具,在菜地裡干得不亦樂乎,陽光、汗水、歡聲笑語交織成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菜地裡,蘿卜、小白菜、大蒜、香蔥、菠菜、芹菜等各種蔬菜一片綠油油,非常惹人喜愛。這是日前筆者在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紅星中學勞動技術教育實踐基地見到的情景。為落實“雙減”政策,培養孩子們勞動習慣,提升實踐能力,讓孩子們愛勞動、敢擔當、懂感恩,該校自今年4月開始,打造勞動技術教育實踐基地,在他們心田播下了“勞動光榮”的種子。

打造基地 讓學生勞動實踐有資源

為將《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落實落細見效,該校提出了將學校后面4千多平米的荒地打造勞動技術教育實踐基地,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蔬菜瓜果種植活動進行勞動教育的思路。

說干就干。今年4月,該校按照每班一塊的方式將荒地分成10塊。並購來尖鋤、鋤頭、鏟子、洒水壺等勞動工具,組織學生在勞動課上,輪流對本班責任地進行開墾。暑假期間,學校多方籌措資金改造勞動實踐基地,為基地通水通電、重建圍牆、修建U型水泥槽排水溝和工具房、硬化基地道路等,還購買各種作物種子和有機肥料,打造了農技知識、勞動知識文化牆。如今,走進該校勞動技術教育實踐基地,但見一塊塊菜地排列整齊,一畦畦蔬菜長勢喜人,勞動課上學生們認真、勤奮勞作的情景令人欣慰。

以鋤為筆 讓學生從教室走向自然

今年,國家先后推行“五項管理”及“雙減”政策,該校通過開展勞動技術教育活動,讓學生以鋤為筆,從教室走向自然,從“題海”走向菜地,從書本走向作物,使他們手中有勞動工具,腳下有肥沃泥土,晒陽光,接地氣,沐春風,櫛秋雨,以菜地為課本,書寫一行行綠色蔬菜作業,打造了活色生香、別具特色的勞動實踐課堂。

該校成立了學校勞動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系列文件制度,確定了勞動教育的總目標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態度、良好的勞動習慣及基本勞動技能。並通過電子顯示屏、宣傳欄、橫幅、標語、黑板報及“愛勞動 ”主題班會、手抄報比賽、作文比賽、“勞動之星”評比等活動進行思想宣傳,在全校營造了濃厚的“熱愛勞動、勞動光榮”氛圍。

學校調整課表,各班每周安排2個下午的最后一節課為勞動教育課,每次安排2個班學生進勞動基地參加實踐活動。班主任先在教室講約10分鐘的勞動理論課,再帶學生進勞動基地,現場演示並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自開展勞動技術教育活動以來,該校539名學生人人參與,共參加作物種植勞動、接受勞動教育93200余課時人次。

勞其筋骨 讓學生用汗水淬煉成長

識稼穡,會知艱辛﹔知艱辛,會懂儉朴﹔懂儉朴,會遠奢靡。該校通過開展勞動技術教育,讓學生掌握了勞動技能,鍛煉了意志,強健了體魄,懂得了感恩,學會了節儉,增強了組織紀律性和集體榮譽感,加深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感情,培養了團結協作、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然而,在剛開始推行勞動技術教育時,部分家長不理解。看到孩子在菜地勞動臉上沾有泥土,衣服弄臟了,手掌磨起了水泡,有家長說:“學校不教學生讀書,卻教學生種菜。學種菜能考大學嗎?”面對家長的質疑,該校教師耐心將國家勞動教育政策及勞動教育的意義向家長解釋。

經過一段時間教育實踐后,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他們在食堂用餐,再也看不到隨意浪費糧食的現象。初二(2)班學生陳夢琳說:“在勞動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農民伯伯的艱辛,感覺到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都是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種變化還體現在學生回家后,會主動幫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拖地、洗碗、擦餐桌、洗衣服、炒菜……家長從孩子的一言一行及學習、生活習慣的變化,感受到了學校勞動教育的成效。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該校通過開展勞動教育,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開啟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新征程,為學生健康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饒方其、何黨輝、張志根)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