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翠微峰下弦歌起

——“文鄉詩國”裡的文化盛事

2022年01月14日08:14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一座翠微峰,攜帶著金精洞珍藏的千年詩文,讓這方大地詩意氤氳。

一種“蘇區紅”,鐫刻著不可磨滅的革命記憶,讓這方大地激情滿懷。

一場大型系列紅色文化活動——“紅詩會”,則像冬天裡的一把火,溫暖與照亮了這座人文薈萃、歷史光榮的美麗小城。

“文鄉詩國”的詩,“蘇區搖籃”的紅,構成了贛南寧都獨特的地域標識與精神氣質。青山隱隱,星光杳杳,今天的寧都,接續詩歌傳統,唱響時代新風,在傳承傳統文化、弘揚紅色文化的征程中行而不止,履踐致遠。

紅詩誦讀詩心盎然

1月11日下午,寧都縣翠微劇院人頭攢動。“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這是我對紅土地的歌唱﹔我歌唱紅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歌唱紅土地上我美麗的故鄉。”舞台上,人們正在朗誦寧都詩人李能玲、雪月創作的詩作《紅土地的歌唱》,一聲聲激越高亢的朗誦,伴隨著極富感染力的音樂,回蕩在劇院。或獨吟、或齊誦,或即興表演、或伴之以舞蹈,聲情並茂的演出,打動了不少前來探班的觀眾。

正在進行的誦讀活動,是寧都縣推出的大型紅色文化系列活動——紅色詩詞朗誦會(以下簡稱“紅詩會”)的賽前排練。這段時間,劇院裡每天都有十多支代表隊前來“預演”,為的是在正式演出中一展精神風貌,“摘金奪銀”。

說起舉辦“紅詩會”的創意,寧都縣文廣新旅局局長葉靖華告訴記者,為充分利用好內涵厚重的紅色文化、歷史文化資源,寧都提出了復興“文鄉詩國”、擦亮“蘇區搖籃”等文化品牌的構想,開展了一系列紅色文化活動,眼下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紅詩會”系列活動。

主辦方介紹,“紅詩會”系列活動內容豐富,參與性、互動性十足。其一是全國詩詞朗誦視頻征集活動,即從寧都的紅色歷史出發,舉行全國范圍內的紅色詩詞創作視頻征集活動,發動全國的詩詞創作愛好者,圍繞著思想性、時代性、藝術性的創作要求,積極投稿。2021年12月21日,紅色詩詞朗誦視頻大賽揭曉,當地詩人謝帆雲創作的《七千雙草鞋》(朗誦者黃樺)等16件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

其二,推出“學黨史、誦紅詩”誦讀活動。這項活動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內容為誦讀經典紅色詩詞,同時結合寧都的紅色歷史文化及黨史學習教育,定期組織開展。通過誦讀活動,營造了濃厚的讀紅詩氛圍。

其三是舉行紅色詩詞朗誦比賽活動。全縣24個鄉鎮,縣直、駐縣單位積極組隊參賽,力求結合寧都的紅色歷史,體現紅色主題,形式豐富。目前這項活動正在加緊排練中,今年春節前,58支代表隊將帶著各自的精彩作品登台亮相,一爭高下。

除此之外,當地還舉辦了“紅動寧都”尋訪革命印跡知名作家、詩人採風活動。2021年12月29日至31日,一批全國知名作家、詩人走進寧都採風,舉行文學藝術創作座談會。作家、詩人們行走在“文鄉詩國”的寧都、“蘇區搖籃”的寧都,不斷有感悟,不斷有發現。他們表示,將創作出更多有深度、有高度、有溫度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

“我們通過‘紅詩會’系列文化活動的開展,大力傳承寧都優秀文化,深度挖掘寧都豐富的紅色資源,全面宣傳、展示、推介寧都,擦亮寧都‘蘇區搖籃’‘文鄉詩國’文化名片……不斷提升寧都在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寧都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寧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廖麗萍如是說。

“文鄉詩國”弦歌不輟

寧都自古“士尚詩文”,歷代人才輩出,人文昌盛,有“文鄉詩國”之美譽。寧都文學的源頭在今翠微峰景區的金精山,現存最早的文學作品是出現在漢初的詩歌《金精十八章》,詩風古朴、純淨,它承《詩經》傳統,比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早了400多年,其作者為漢初的張麗英。在后人眼裡,《金精十八章》地位崇高,被視為寧都、贛南乃至江西的文學師祖。

寧都舉辦“紅詩會”系列文化活動,與當地底蘊深厚的詩歌傳統不無關系。

寧都縣政協原副主席、詩人、中國作協會員謝帆雲說,張麗英以降,寧都文學群星璀璨,北宋時,有“孫氏五賢”,在仕途和文學上都有不俗的建樹。與孫氏五賢同時代的鄭獬,是寧都第一位狀元。他的詩詞成就很高,著有《鄖溪集》。到了南宋,寧都有宰相詩人崔與之,著有《崔清獻公集》,詩詞都有很高的造詣,詞風雅健。

自宋至清,寧都中榜進士132人,其中狀元2人、探花1人。錢鐘書選注的《宋詩選注》,一共選了80位詩人的詩,寧都有鄭獬、肖立之兩位詩人的作品入選。其中鄭獬的詩選了4首,肖立之的詩選了5首。與肖立之同時代的曾原一,在南昌與著名詩人戴復古一起創立“江湖吟社”,一時詩名大噪,“海內宗之”。

“曾原一后來回到家鄉,隱居翠微峰,在他的帶動下,寧都寫詩、填詞的人很多,一時詩風大盛,那個時候是寧都詩歌最為輝煌的時期,因此也成就了寧都‘詩國’的美譽。”謝帆雲對寧都的歷史人文如數家珍。

清初,寧都以魏禧為首的“易堂九子”享譽文壇。他們立足翠微,胸懷海內,開館造士,著書立說,寧都文學達到巔峰。“易堂九子”的魏禧與侯方域、汪琬並列為三大散文家,且有“北侯南魏”之稱。以魏禧為旗幟的“易堂九子”寫就的一篇篇風骨傲世、卓爾不群的散文傳遍大江南北,寧都從此便被譽為“文鄉”。

寧永紅是寧都縣詩聯學會的會長。記者見到他時,這位八旬老者正在縣老年大學為學員講授詩詞課。他的講課方法與一般的老師不同,因為他有一手絕活,那就是“唱詩”——用“楚調唐音”將詩詞吟誦出來。以情領氣、以氣帶聲、因聲成韻,這種“唱詩”教學的方式,帶著悠遠的古意,引人入勝。

“每閱微刊興便濃,圖文並茂百花叢。斗詩巷裡詩風盛,拈韻群中韻味豐。本土賢昆催雨潤,九州師友濟禾蔥。易堂峰下吟旌展,接力傳薪意不窮。”這是寧永紅新近創作的一首詩作。作為寧都詩詞創作的核心人物,自2002年學會成立以來,他帶領老中青三代詩人,創作出各種詩詞佳詠數以千計,用詩詞贊美家鄉的山水,謳歌偉大的時代。寧都縣詩聯學會還創辦了《翠微詩詞》《翠微風韻》《寧都詩聯》等內刊和微信公眾號。

“這些年來,我們舉辦了20多場詩歌朗誦會,我們的詩人深入鄉村地頭,用詩篇為時代放歌、為人民抒懷,把寧都這個‘文鄉詩國’的招牌擦得更亮,為推進文化振興弦歌不輟,為紅色文化盡情歌詠。”寧永紅感慨地說。

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人間最美的藝術花朵。詩言志,詩為時而著,為事而作,詩心、詩意、詩情,是詩人們內心深處的吟唱。寧都縣文聯主席黃允勝說,近年來,寧都高度重視文藝精品創作,培養文藝人才,出台了《寧都文藝創作獎勵辦法》,建立健全文藝工作機制,整合縣內文藝資源,持續推進寧都文藝事業繁榮發展,復興“文鄉詩國”詩詞創作,在省內甚至全國范圍內產生了較大影響。

紅色文化燃情寧都

寧都是一塊革命熱土,被譽為“蘇區搖籃”。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寧都生活和戰斗過。紅土地上留下了無數革命先輩的足跡,浸潤著紅色文化的歷史記憶,也給寧都留下了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

回眸歷史,這裡有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台、第一支無線電通信隊,開辦了第一期無線電訓練班,爆發了寧都起義,誕生了被譽為“鐵流后衛”的紅五軍團,授旗成立了少共國際師,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戰爭的硝煙也在這裡彌漫……一幕幕光輝的歷程無不彰顯出寧都厚重光榮的歷史地位。可以說,寧都在我黨百年歷史中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放眼今日的江西,賡續紅色基因,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紅色文化品牌,促進紅色旅游,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奮進力量,已經成為紅土地上人們的共識。

寧都舉辦聲勢浩大的“紅詩會”系列文化活動,打造“紅詩會”文化品牌,其出發點與宗旨也正在此。

作為紅色文化資源大縣,寧都現有97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保”4處,“省保”15處。

“2021年,寧都縣的紅色旅游接待人數為287.4萬人次,紅色旅游綜合收入22.37億元。作為贛南蘇區的‘金磚四縣’,寧都是贛州紅色文化旅游線路中的重要目的地,借助這次‘紅詩會’活動開展,我們將豐富的紅色資源轉化為紅色旅游的優勢,以‘紅詩會’文化活動作平台,全面推進寧都紅色旅游快速發展。”葉靖華告訴記者。

在寧都採訪時,記者巧遇了一批來自廣東的客商,他們是紅色產業聯盟的成員,這次來寧都,是因為看上了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經過考察,他們和一個紅色景區簽訂了開展紅色研學的合作項目。負責人徐上珈告訴記者,紅色研學活動可以放大紅色文化的內涵,不僅可以促進文化旅游的發展,更可以讓孩子們從小了解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

此外,為擦亮紅色文化名片,圍繞建黨百年、黨史學習教育、紀念“寧都起義”勝利暨紅五軍團成立90周年,寧都還推出了“講紅色故事、讀紅色經典、演紅色劇目、游紅色線路”系列活動。其中精心打造的大型採茶劇《寧都起義》,於2021年12月14日在翠微劇院精彩上演,吸引了眾多游客觀演,紅色文化宣傳深入人心。

“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 寧都縣委書記肖斐杰說,寧都縣將通過“紅詩會”等紅色文化品牌的打造,融入贛州,把寧都紅色文化旅游做出影響,進一步弘揚紅色精神,推進紅色教育,講好紅色故事。(毛江凡 張 衍)

(責編:羅娜、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