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才飛地”到“人才高地”
——看上饒市廣豐區如何創新“產才融合”助力產業發展

水積魚聚,木茂鳥集。
2020年11月,上饒市廣豐區駐深圳人才工作聯絡站挂牌成立,短短一年多時間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成功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59人,其他科研人員300余人,超過上年同期引才數量的10倍﹔自主對接科研院所2家,協助廣豐引進博士4名、碩士18名,開展校企沙龍活動1次,“承接”23家企業入駐上饒高新區,其中,科研成果轉化3家、企業落戶7家、總部經濟企業13家,實現就業600余人,企業全面投產后,年產值可達20億元。因大膽探索、成效顯著,該案例獲評2021年(第五屆)全國人才工作創新優秀案例。
成績來之不易。相關部門創新探索並建立了哪些工作機制?對於我省其他縣區開拓區域外人才資源是否有經驗可復制?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深入一線進行了實地採訪。
突破發展瓶頸:借力深圳建立“人才飛地”
人才工作聯絡站緣何花落深圳?這得從廣豐區的主導產業說起。
近年來,廣豐區立足新發展階段,結合區情實際著力構建“新電子、新材料、新智造、大數據、大旅游”經濟體系,但高層次人才急缺、項目創新平台較少,成為產業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圍繞產業抓人才,抓好人才促產業。”據廣豐區人才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萬雷介紹,該區組織相關專家對產業導向、區位優勢、人才資源等綜合因素進行反復論証,最終確定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在深圳打造集項目孵化中心、科技研發中心和人才培訓中心為一體的“人才飛地”。
記者了解到,三個中心的功能各有側重:項目孵化中心重在“引進來”,聚焦產業鏈短板,吸納、培育創新研發團隊入駐,對相關產品進行研發攻堅或技術改造,把研發成果帶回廣豐進行量產﹔科技研發中心重在“走出去”,廣豐區各大企業根據自身需求,主動走出去對接高層次人才資源,與深圳相關科研院所合作設立研發中心,破解技術難題﹔人才培訓中心重在“管長遠”,依托大灣區企業、培訓機構、高校等資深講師團隊,加強與廣豐區駐深人才工作站、上饒市職業技術學院等的合作,全力幫助廣豐企業培育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工作機制的創新,帶來的變化立竿見影。坐落於廣豐區電子信息產業園的江西富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行政負責人黃春華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2020年,公司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准備研發生產智能除螨機這款產品,但在關鍵技術上遇到難題。經過洽談,有幾家技術研發團隊表達了合作意向,但要把整個團隊全職引入廣豐,不太現實。就這樣,研發計劃一度擱淺。去年年底,江西富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與項目孵化中心的豐創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技術合作協議,不到2個月的時間就攻克了技術難關,智能除螨儀順利投產。目前,產品銷售情況良好。
運維“兩翼”齊飛:無縫對接實現高效運轉
為了讓研發成果盡快得到有效轉化,廣豐區依托上饒高新區打造成果承接基地,建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雙創示范基地和電子信息孵化園等平台,確保研發和孵化項目在承接基地無縫對接。目前,基地已擁有葉大年院士工作站和一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還有省級以上創新創業平台16家、雙創孵化器7家。
“一頭是深圳的人才飛地,一頭是園區的成果承接基地,猶如鳥之兩翼,有效促進了項目孵化和成果轉化。”上饒高新區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鄭金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人才飛地”的運轉模式。
要想實現高效運轉,首當其沖是要摸清企業需求。為做好“人才飛地”工作,廣豐區選派工作經驗豐富的干部到本地重點項目擔任人才服務網格員,精准摸排企業在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具體需求,集中梳理企業的研發需求,分類匯總“打包”給深圳“人才飛地”。
做好人才儲備工作,為高效運轉提供保障。駐深人才工作站依托深圳廣豐商會、廣豐區駐深圳市流動黨員聯合黨委等組織深挖人力資源,聘請一批在當地有威望的人士擔任“招才大使”廣招精英,並按照崗位特點、人才類別建立“人才信息庫”“科研團隊項目資源庫”等。針對“打包”來的企業所需,通過招商引才、中介引才等方式,加快高層次人才聚集,第一時間做到無縫對接,把“飛地”打造成項目招引的“前台”。
強化服務意識:護航“飛地”項目茁壯成長
“真沒想到,企業遇到的難題,通過一個‘飛地熱線’電話就解決了。”談到上饒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成果承接基地“接訴即辦、辦就辦好”服務,江西達韻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鄭海雲印象深刻。
去年2月,該公司通過“招才大使”牽線搭橋,被廣豐良好的發展態勢和營商環境所吸引,毅然決定在廣豐投資辦廠。可七十多名員工的就餐問題成了企業的煩心事:自己建食堂,就餐人數不算太多,成本有點高﹔但不建食堂的話,員工安全就餐得不到有效保障,“軍心”容易動搖。怎麼辦?情急之下,鄭海雲通過“飛地熱線”尋求幫助。接到企業訴求后,上饒高新區立即組織相關人員現場勘察、現場辦公:在園區劃撥一個公共區域改建食堂,再組織幾家有相同訴求的企業通過招標形式建設“共享食堂”,問題迎刃而解。
這是廣豐區強化要素保障,護航“飛地”項目成長的一個生動縮影。廣豐區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在承接基地實行“一窗式”辦理,開通“飛地熱線”,明確專人接聽、受理、分流、督辦項目在轉化過程中遇到的各類情況。建立承接轉化項目“一企一台賬”,明確推進責任主體、分階段要求、工作進度,並推行“三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即“半月一督察、一月一協調、一季一觀摩”,及時解決承接轉化項目前期、建設、投產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為全方位扶持保障“人才飛地”做大做強,廣豐區把“人才飛地”孵化中心項目納入“書記項目”,強化政策支持,從貸款貼息、設備購置專項補助和產業基金扶持等方面,向在區內落地轉化的研發和孵化項目給予重點傾斜。該區還出台《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辦法》,將“飛地”人才納入到本地人才的評選體系中,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飛地”項目轉化的速度與效率大大提升。目前,在承接基地落戶的實體企業已有6家,從簽約到項目開工建設平均不到30天,用時為其他招商引資項目的一半。(記者 余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