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扎根鄉村從教70年,嚴明友——

“為了孩子們,我要繼續教下去”(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報記者 游 儀
2022年03月28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物小傳

嚴明友,1929年出生於安徽省定遠縣,定遠縣朱灣鎮朱灣中學退休教師。13歲時,嚴明友參軍入伍﹔1952年退伍轉業,他主動要求到條件艱苦的鄉村學校教書,一干就是近40年。1990年退休后,嚴明友見鄉村學校缺少音樂教師,決定義務支教。扎根鄉村從教70年,嚴明友執著堅守,呵護孩子們成長。

手寫的樂譜,貼在黑板上。掀開絨布,打開琴蓋,面朝講台,嚴明友坐得筆直。袖口擦著琴鍵,已經磨出了毛邊。雙手有力,彈起琴來格外鏗鏘……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在安徽省定遠縣朱灣鎮朱灣小學裡,窗外,風聲穿過校園,呼呼作響﹔屋內,歌聲伴著琴聲,清脆響亮。

嚴明友這輩子最喜歡的事,就是跟孩子們在一起。無論是退伍轉業后當鄉村教師,還是退休后義務教鄉村孩子音樂,70年來,他和孩子們的歌聲一直嘹亮。

“音樂很重要,能帶給人們一往無前的勇氣”

嚴明友的床底下,藏了一箱子樂譜。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黃河大合唱》《歌唱祖國》……毛筆蘸上墨汁,歌詞和簡譜,被嚴明友記在宣紙上。“有些是從書上看的,有些就是聽著磁帶記下來的,為了方便教學。”嚴明友展開樂譜,鋪在桌上,看著一張張手抄的歌單,想起了自己從軍的歲月。

幼時家貧,嚴明友沒有條件學習唱歌,不承想,后來卻和音樂結了緣。

13歲那年,小學剛畢業,他就加入了新四軍,成為政工隊的一員。“沒有樂器,不用伴奏,大伙穿著草鞋唱歌。”在部隊裡,嚴明友唱給戰士們聽﹔在田間,他唱給老百姓聽,“我頭一回意識到,音樂很重要,能帶給人們一往無前的勇氣。”

1952年,嚴明友退伍轉業,23歲的他被分配到當時的安徽省盱眙縣文教科當會計。坐在辦公室裡,撥算盤、記賬本。別人眼中的安逸生活,卻不是嚴明友想要的。63天后,他辭去工作,拎著包袱,奔赴鄉村,選擇成為一名教師。

茅草屋裡,捧著書本,嚴明友用略帶方言的口音帶著孩子們大聲朗讀課文﹔站上講台,拿起粉筆,他一筆一畫地教娃娃們寫下自己的名字﹔扛著小旗,哼著歌謠,春暖花開時,學生們跟著嚴老師到野外爬山、鍛煉身體。

明明是語文教師,卻彈得了腳踏風琴,嚴明友的學生宋運動對自己上小學時圍著嚴明友聽琴的日子記憶猶新。“一下課,循著聲,我們都向嚴老師家跑。”宋運動說,跑得快就湊得近,能夠瞅著琴,跑慢了,隻能趴在窗戶上看嚴老師彈琴。在嚴老師這裡,宋運動第一次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

“過去,農村孩子沒有太多文娛活動,摘片樹葉吹出聲音就能開心大半天,樂器更是沒接觸過。”嚴明友一邊翻動著樂譜,一邊說。為了增加大伙對音樂的認識,他咬咬牙掏出40多塊錢買了架風琴,這相當於他當時一個多月的工資。

從此,嚴明友當上了“兼職”音樂教師,在教語文的同時,也用音樂陪伴著孩子們。

“思來想去,我決定重返校園,義務支教”

鄉間小路上,常能見到嚴明友的身影:腳踩布鞋,一襲藍衣,背著挎包,裝著樂譜,步行往返11裡。“課不多,一星期11節。朱灣小學上6節,復興小學在村裡,排了5節。”趁著能走能唱,嚴明友想多教一些。

1990年,嚴明友上完“最后一課”,原本是要離開講台的。可退了休,在家待著,他心裡不踏實。“思來想去,我決定重返校園,義務支教,繼續給孩子們上音樂課。”嚴明友說。

用鋼琴教合唱,說不定孩子們更能接受。抱著這個念頭,2006年,77歲的嚴明友到北京自費學習鋼琴。年紀大,底子薄,面對這個“大齡”學生,連鋼琴老師都有點擔心。

從樂理知識到彈琴指法,嚴明友與時間賽跑,日復一日練習。手上磨出了一層繭子,身體又單薄了幾分。經過幾個月的學習,他終於能彈奏一些樂曲了﹔音樂課上,從此響起了悅耳的鋼琴伴奏聲。

整天和學生們打交道,嚴明友很快樂。可他卻一度擔心,自己年紀太大了,孩子們並不喜歡他。於是,80歲那年,他決定不再上課了。

沒想到,兩個學生哭著來找嚴明友。“娃娃們說,如果我不去教音樂,他們就沒辦法學唱歌了。為了孩子們,我要繼續教下去!”站在音樂教室裡,老人撫摸著琴鍵,望著孩子們在操場上奔跑的身影,下定了決心。

慢慢地,音樂使嚴明友和學生們之間建立了聯系,相互加深了了解。學校裡,孩子們遇見他,會有禮貌地上前道一聲“嚴老師好”﹔課堂上,鏗鏘有力的旋律,伴著陣陣稚嫩的歌聲,非常默契、和諧。

教了一輩子書,嚴明友帶過的學生一茬接著一茬。他總是站在教室門口,目送孩子們畢業離校……

“看到孩子們有困難,就想著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

嚴明友背包裡,除了樂譜,還裝了一個水壺,帶著幾個饅頭。“村小離得遠,有時一天都有課,中午回去不方便。”嚴明友說,自己帶著干糧,中午就在教室裡吃一口、歇一會兒。

走進嚴明友家,一間瓦房,不到20平方米。一張桌子、一個灶台、一架鋼琴,幾乎就是全部家當﹔一碗面條、一盤素菜、一碟咸菜,就是一頓飯。嚴明友的床頭,擺滿了嶄新的新華字典,這是為孩子們准備的獎品。

對自己近乎苛刻的嚴明友,滿心滿眼都是孩子們。聽說有的鄉村小學也想上音樂課,但是缺少樂器,他馬上捐贈了7台電子琴﹔寒暑假孩子們想跟著他學音樂,他既教彈琴,又教唱歌,還買菜做飯,照顧孩子們﹔每月4000多塊錢的退休金,他大多捐了出去,留給自己的所剩無幾。

已經大學畢業的劉丹丹,曾經受到過嚴明友的捐助。十幾年前,得知當時五年級的劉丹丹家庭困難,難以繼續學業,嚴明友當即拿出了身上僅有的400塊錢。此后,從中學到大學,從學費到生活開支,嚴明友一直在默默支持著她。“看到孩子們有困難,就想著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嚴明友說。

“嚴老師這輩子沒什麼積蓄。”宋運動說,過去很多孩子家裡窮,他就把自己的口糧送給他們﹔現在條件好了,他又把退休金都捐了出去。

有學生圍繞,與音樂相伴,如今,93歲的嚴明友身體健康,依舊每天往返於朱灣小學與復興小學之間,閑暇時,他會帶孩子們爬山,邊登高邊歌唱。聊起音樂來,他話語不斷。“我這輩子,最快樂的就是教孩子們音樂。一唱歌就忘了累,一彈琴就有使不完的勁兒,既充實,又安心……”

■記者手記

不知疲倦 呵護成長

復興小學簡陋的教室裡,擺了一架電子琴,這是嚴明友用退休金為孩子們添置的。這架琴,對於鄉村孩子來說,如同平凡生活裡的一束光,教孩子們感受音樂之美,收獲追求夢想的力量。

為了能讓更多鄉村孩子學唱歌,退休后的嚴明友再次忙碌起來,義務支教,樂此不疲﹔他還不顧自己的身體和年紀,從零開始學習鋼琴。這位九旬老人,好像不知疲倦,總是在鄉村學校堅守著,陪孩子們一天天長大。

田間、河邊、蘆葦蕩,從《我和我的祖國》到《我們的田野》,跟著嚴明友,孩子們邊學習邊歌唱。歌聲與心聲,交匯在一起,溫暖人心,催人向上。

(責編:羅娜、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