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綠水青山 擁抱金山銀山
——探訪“兩山”轉化的靖安實踐

白雲生處,靖安人家,有一個美麗的家園夢:守護綠水青山,擁抱金山銀山。仲夏,記者來到九嶺山脈腹地靖安,走進那一方山水間,尋找“兩山”轉化的答案。
厚實的“家底”
那一方山水,青翠而迷人。
開門見山,推窗見綠,靖安的山山水水,是那樣的清秀雋永。這個贛西北的山區小縣,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兩張“國字號”名片。
“靖安可供栽樹的地方不多。”見到記者,縣林業局林業服務中心主任章毅璟娓娓道來。高達84.1%的森林覆蓋率,面積達118.8萬畝的各類保護區,要想在靖安找一處荒地種樹,還真是有點難。
“靖安堅持生態立縣、旅游興縣,一屆接著一屆干,一任接著一任干,毫不動搖保護生態,推進‘兩山’轉化、‘三產’融合。”縣委主要負責同志如是說。
項目要入園,先過環保關。靖安的定力很足,婉拒了數十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放棄了數百億元的投資。靖安縣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園區落戶的企業中沒有一家化工企業,而“大健康”企業則有22家。
山是依靠,水是靈魂,靖安愛綠護綠的意志堅定不移。2005年,靖安縣在全省率先實行全域禁伐天然闊葉林,山林更茂密,河水更清澈了。目前,全縣有63.91萬畝生態公益林,已建成鄉村森林公園8個,在建的有4個,每個鄉鎮都將有一個鄉村森林公園。
5000多棵古樹挂牌保護,有了“樹保姆”﹔“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推動檢察監督與行政執法形成合力,保護自然生態﹔森林綠化、美化、彩化、珍貴化,讓靖安的山更加絢麗多彩、風光旖旎。
路一通,兩邊綠。靖安在宜春首推政府主導、分段管理的“路長制”,近200公裡的生態公路連接大山裡的美景,串珠成鏈,風景醉人。
活躍的“微旅游”
那一方山水,靈秀而動人。
“綠水青山”型資源環境要素,如何向“金山銀山”型資產轉化?這是靖安推進“兩山”轉化的新思考,考驗的是執政能力,比拼的是發展理念,更需要活躍的實踐創新。
城郊的雷公尖,雖沒有奇山秀峰,卻也非同凡響。雷公尖鄉在家門口發展“微旅游”,鶴棲谷高空玻璃棧道、高空漂流,驚險刺激﹔萬花谷依山而建,秀美靈氣。萬花谷裡打造的網紅景點,成為靖安的熱門打卡地,高峰時每天接待游客2萬多人次。
“幾年前,雷公尖沒有一個景點,也沒有一家民宿﹔現在有萬花谷、鶴棲谷,還有梅緣、養心谷等4家民宿,成了有名的旅游地。”雷公尖鄉宣傳委員王年花說。
仲夏漸熱,靖安避暑游快速升溫,各地民宿預訂火爆。三爪侖的大野山居民宿100間客房已是一房難求,避暑游客絡繹不絕。官庄、三爪侖、璪都……在靖安的深山裡,一個個民宿村落,如繁星點點,令都市人向往。目前,全縣有700余家民宿接待點、3萬多張床位,小民宿做成了富民大產業。去年,全縣接待游客突破千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64億元。
美麗的圖景
那一方山水,流金又淌銀。
一產利用生態,二產服從生態,三產保護生態。好山水的滋養、好生態的轉化,活躍而生動,正在不斷為靖安賦能。
生態是鄉村振興的支點。在突破白茶人工扦插技術難題后,該縣通過政策扶持壯大白茶產業,“靖安白茶”成為全省白化茶第一區域公用品牌,品牌評估價值達14億元。全縣茶葉種植面積5.39萬畝,今年白茶產值達2.2億元,已成為“兩山”轉化的高附加值產品。
靖安准備用3年時間壯大白茶產業規模,在縣城建茶葉交易中心,在仁首鎮新建融茶葉標准化加工、產品銷售、茶文化展示為一體的綜合加工中心,促進茶旅融合、茶農增收,加速鄉村振興。
虎嘯峽景區、雲水自然界、東白源生態養生谷、南昌交通學院靖安校區和南大一附院健康城,一個又一個文旅康養好項目落地生根﹔
中源避暑小鎮、寶峰禪韻小鎮、三爪侖知青小鎮,水口青山村、璪都港背村、高湖西頭村,一個個特色小鎮、一處處秀美鄉村點綴在一方山水間。
用好生態優勢,盤活生態資源,靖安組建鄉投公司,打包生態資源,構建“兩山”轉化平台,讓更多資金注入鄉村振興。6月20日,璪都鎮港背村板石洲頭至后塅大橋河道水域經營權(使用權)完成首筆交易。
旅游公路、游客中心、特色小鎮、康養綜合體……靖安發揮好財政投入“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撬動民間投資280億元,為文旅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山更青、水更綠、人更美……“兩山”轉化的靖安實踐,氣象萬千。(記者 胡勇飛 鄒海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