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要聞

江西紅薯種植模式取得新突破

旱地一年一茬變兩年五熟高效輪作,填補我省市場七八月份無新鮮紅薯的空白

2022年07月20日08:39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仲夏時節,都昌縣南峰鎮白水村的3000畝紅薯示范區田塊迎來了收獲季。7月15日,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對該示范區田塊進行測產測效,結果顯示畝產達到1302.7公斤,按鮮薯每公斤均價7元的田頭批發價計算,畝均產值9118.81元。

  “我種了大半輩子地,從來沒聽說過紅薯一年可以收兩季,真是稀奇!”白水村村民馮金保感慨道。那麼,馮金保所說的紅薯是什麼品種?為什麼效益這麼好?江西省薯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黃英金教授娓娓道來:“心香”是省薯類體系專家經過試驗,從浙江省農科院引進的“迷你型”紅薯品種,試驗示范表明其特別適合在我省鄱陽湖流域的多丘陵紅壤旱地一年種植兩茬。

  按照測產組成員對白水村紅薯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的現場測產測效,示范區畝均產值為9118.81元,扣除每畝2200元的種植投入成本,畝產純收益為6918.81元。據黃英金介紹,在示范區種植的“心香”紅薯品種之所以能取得畝產超過9000元的產值,一是早熟性好,4月初即可栽苗,栽后90天左右即收獲,可使優質新薯提前兩至三個月上市,填補市場上七八月份無新鮮紅薯的空白﹔二是品質優,該品種口感香甜粉糯,深受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等地消費者的青睞。

  “我的3000畝紅薯示范區,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產量及效益,得益於省薯類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們的技術指導。”都昌縣白水村紅薯示范基地的負責人趙宏福介紹,省薯類產業技術體系的專家指導他們通過“紅薯-秋紅薯-蔬菜或綠肥”“春紅薯-秋大豆-蔬菜或綠肥”等周年輪作模式,採用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不但可節省30%的肥、50%的水,還可以節省兩成以上綜合成本。

  對於都昌縣南峰鎮白水村紅薯示范區的種植模式,測產測效專家組組長、省農科院總農藝師劉光榮很是認可。他認為,白水村3000畝紅薯示范區一年一茬變兩年五熟高效輪作模式,既可有效克服土壤連茬障礙,也有利於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質量,達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實現了“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有效保障了糧食安全。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都昌縣在南峰、薌溪、萬戶等沿鄱陽湖鄉(鎮)大力推廣白水村示范區的種植模式,目前,全縣已種植紅薯5萬畝,預計年產可達10萬噸以上,產值超億元。 (記者劉佳惠子) 

(責編:毛思遠、羅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