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枯水位下的鄱湖候鳥

鄱湖好,
清水生潤草。
水面魚兒游,
蒼鷺使勁跑,
都說鄱湖好,
個個肚子飽。
對於李春如來說,候鳥是他對真善美的信仰,是他靈魂深處的摯愛,他習慣在巡鳥后,按照天氣情景寫一小段紀錄,再配上一首詞或者詩,這樣的習慣堅持了40多年,厚積了1700多頁鄱陽湖候鳥文化日記,他曾在日記中如此深情地寫道:“我為了鄱陽湖的候鳥,為了鄱陽湖的濕地和一湖清水,守住了自己的諾言,守住了自己的信仰,更守住了鄱陽湖的春夏秋冬。把畫一樣的夢想種進了心田,使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我遠離了誘惑,甘於清貧,忠於責任,願於淡泊,深情於‘保護和救護候鳥’,讓我獲得了人間千秋傳承的瑰寶——生態和自然……”。
其實早在南宋時,朱熹在廬山白鹿洞書院授徒講學,就有感於“候鳥低飛、漁歌唱晚”的鄱湖美景,提出了“天地萬物一體”的理論,將人類與世間萬物視為自然界的生命共同體。
一千多年過去了,這種“共同體”的理念,一直在傳承、傳頌,77歲的李春如動情的說道:鳥是生命,鄱陽湖的生命與鄱陽湖的兒女是平等的。但李老怎麼也想不到原先碧波蕩漾的鄱陽湖,竟然“不合時宜”的干成了鄱陽“線”。他十分焦慮,日夜守護的候鳥們怎麼辦?
候鳥們或許也知,從晚三迭世末期(距今約1.8億年前)經過漫長的山河巨變,在內外地質作用長期雕塑下走來的鄱陽湖,它宛如大瓢一般,接納了江西省內的眾多河流。這些流域寬廣的河流不僅將浩瀚之水源源不斷的輸送進鄱陽湖,還將豐富的礦物質元素、腐殖質等營養物質帶入湖中,為鄱湖萬千生靈的繁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所以他們願意飛越命途的萬千山水,在鄱陽湖南風的召喚下,鐘情於此,生息繁衍越冬。
按照正常的水文節律,每年的4-7月,在“五河”來水和長江干流的碰撞之下,鄱陽湖水位快速升高。彼時的鄱陽湖一望無際,浩瀚如海,而后在每年的9-10月進入枯水期,並持續到第二年的3月份,由於氣候逐漸干燥,五河徑流減少長江水面下降鄱陽湖水位也持續走低,通體一片的大湖“破碎”成眾多小湖分散四周,湖灘顯露,百草萌發,植被茂盛,鄱陽湖呈現出河相狀態,人們形象地稱其“洪時一片,枯時一線。”
這種“水無常形,吞吐有序”的獨特的水文節律變化,造就了鄱陽湖水道、洲灘、島嶼、碟形湖、汊港等多樣的湖區地貌,為種類繁多的濕地植被創造了多樣的生存環境。在千萬年湖光山色的變幻下,鄱陽湖的濕地植物們在“平水、豐水、枯水”有序轉變的特殊水文節律,形成了中生、濕生、沼生、挺水、漂浮、浮葉和沉水等植物群落鑲嵌分布的特殊格局。這些看似微小的植物們隨著水位的變化枯榮交替,與微生物一起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初級生產力,為鄱陽湖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金字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萬千生靈創造出得天獨厚的家園,孕育出中國最繁茂的候鳥棲息地。
因此鄱陽湖被稱為“候鳥天堂”。
根據野外調查結果和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記載:目前鄱陽湖湖區范圍共生活有鳥類299種,佔江西省鳥類總種數的62.16%。從鳥類的留居型來看,鄱陽湖生活的鳥類分為留鳥、候鳥、旅鳥、迷鳥四種類型。留鳥是全年均活動在鄱陽湖區,並在本地繁殖的鳥類,候鳥是隨季節變化而遷徙的鳥類,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
鄱陽湖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專家王仕剛告訴筆者,在正常的水文條件下,鄱陽湖的水位是逐漸下降,湖面的收縮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但今年的水位卻是突進式的演變,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星子站從進入枯水位12米到極枯水位8米,僅用了31天時間。速度之快,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們措手不及。
干渴的土地在高溫烘烤下,橫七豎八的裂開了一道道縫隙,一些尚且三尺寬的大魚干癟的躺在河灘之上,李春如老人心痛的對筆者說道,“今年的鄱陽湖農歷六月就開始干涸,我在湖邊生活了將近80年,從事候鳥保護40余年,從未見過這樣讓人焦灼的光景。”他告訴我今年幼鳥死的特別多。因為干旱,沒有完全長大的雛鳥因飛行能力不足,難以在干涸的湖面上遠距離搜尋水源,覓到食物,也難以在飛速的縮水速度中全身而退。有一個晚上,他行走兩公裡就撿到60多隻鳥兒的尸體。掂在手上,輕得像把棉花,“沒有吃的呀,哪裡能長一點肉啊”。
他跟我們說道,往年這樣的時節,小鳥們晚上會飛到湖邊靠水的地方,因為這兒有很多小螺螄,螺螄殼不硬,鈣質又豐富,非常適合幼鳥食用,飽餐之后的小鳥,渴了就喝草灘上的露水,吃飽喝足就到水裡慵懶地洗羽,那是他夏夜裡最歡喜看到的情景,但是今年,除了雛鳥可憐的尸體,他遇到的更多是奄奄一息的小鳥。一天他在湖邊散步,在干涸的湖面上,三隻小蒼鷺奄奄一息,他小心翼翼的把它們救上來后,立刻放到有水的塘中。李老說,那可憐的小蒼鷺進塘后是“哇哇”的大口喝水啊!
“鳥和人是一樣講究的,愛干淨,他們喜歡活水,歡喜在清水裡洗羽,但是今年,連死水都沒有了,哪來的活水?即便是成熟的夏候鳥和留鳥,沒有水,它們也沒有生存的空間”李老無奈說道。
水是生態之基。夏候鳥如此,越冬候鳥更不敢想象。
生態學博士蘭志春在已經干裂的廬山市流星山碟形湖上撿起地上渴死的蚌,心痛地說道“這麼大的蚌,得多少年才能長成,一朝干旱,幾年都難恢復。”他給我們普及,鄱陽湖在每年水位下降,湖面收縮時,鄱陽湖與“五河”尾閭相接的天然盆狀凹地出現星羅棋布的“碟形湖”。這是一種隻有在枯水季節才顯露於湖盆中的季節性子湖泊,因形似湯碟而得名,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水文特性以及復雜多變的濕地景觀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依高程的不同,“碟形湖”內各類型的生境如同梯田一般層次分明,候鳥在這裡獲得了豐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棲息場所。
最靠近岸邊的是裸露出來的洲灘,新長出來的苔草嫩葉成為了豆雁、白額雁等大雁的口糧﹔臨近的泥灘地裡,有環頸鸻、青腳鷸等鸻鷸類在尋覓著水生昆虫和底棲動物﹔高程更低的區域尚有淺水,白鶴、白頭鶴等鶴類和小天鵝、鴻雁正在埋頭挖掘淤泥中的苦草冬芽和其他沉水植物的根莖﹔從不遠處的深水區,時常有反嘴鷸、白琵鷺列隊而過,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等野鴨們游弋而來。而水最深的地方魚蝦集中,黑鸛、東方白鸛和鷺類等以魚為食的高大涉禽發揮著腿長、嘴長、脖子長的優勢,享受著美味佳肴。正是憑借著這樣天然的優勢,在鄱陽湖越冬水鳥不僅種類多,而且數量大,高峰期可達50萬-70萬隻。
但是今年提前100多天的干旱,將這一生態系統徹底紊亂了。最靠近岸邊裸露出來的洲灘,植被過早發芽,生長。過些天就會變老,纖維化,等到冬候鳥來臨時,這些植物就變得不適合採食了。干涸之下的泥潭、淺水,安有完卵?
還有一幅景象讓人堪憂,那就是浩浩湯湯的湖面如今成了青青草原,引來了無數游人。有鄱陽湖志願者向我們反映,水褪去之后,很多人開車到濕地中,塵土飛揚,亂扔垃圾,甚至有人想一把火燒了水草,好露營。人工活動增多,對湖底的原生態破壞極大,更壓縮了候鳥的生存空間。如此境遇之下,即便越冬候鳥如期而至,但這樣的鄱陽湖能留住它們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蘭志春博士說道,鄱陽湖今年的極端干旱,帶來的影響絕不止於候鳥,也不止於今年一時,它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延續的、連綿的、致命的,單純依靠自然的修復,在短期內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必須需要人工的干預和保護。
水是生命之源,鄱陽湖萬千生靈需要倚靠的主要是水,沒有水,何談保護,更談不上自然和生態。從古文獻中可知,從大禹時代開始,勇敢的前人就在鄱陽湖開始了治水興水的歷程,歷春秋、秦漢至今,可以說,鄱陽湖的治水實踐也是江西歷史開發興隆的實踐,無數事實也証明,水利工程在抗災減災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鄱陽湖,正在期待!(文/朱燕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