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園”兜住百姓幸福生活
江西省打造風格各異的小微綠地為城市添彩

位於南昌經開區的一座“口袋公園”。 記者 徐黎明攝
開門見綠、抬頭賞景、花鳥為鄰,香氣縈繞……一個個各具風格的綠色公共開放空間正相繼出現。隨著城市更新的步伐加快,都市人對公園、綠植的渴望一刻都沒有停止,“口袋公園”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如珠玉般散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僅提升了城市“顏值”,更融入了城市基因,傳承記載了城市記憶,成為一張張城市名片。
量身定做 精准滿足居民需求
“口袋公園”雖小,所承載的幸福卻不小。
南昌市陽明路154號,昔日是高牆深宅的市委大院,在2005年經過改造后,成為百姓的休閑公園——陽明公園。這是南昌最早出現的“口袋公園”。
如今,即便過了17年,這個佔地1.7公頃,綠地面積9080平方米的“口袋公園”,仍然是附近百姓戶外休閑娛樂的首選場所。設計之初,相關部門廣泛征求意見,結合附近居民老年人多的特點,使其功能多樣化、實用化,設置了林蔭休憩區、健身活動區、綜合演藝區等六大功能區。
9月17日,在廣昌縣活力灣公園,孩子們聚在草地嬉戲﹔老年人沿著步道散步﹔花壇邊上,年輕的媽媽小心翼翼地護著蹣跚學步的孩子……小小公園裡溫馨的生活氣息,無不展現著城市中最生動的生活圖景。
住在這個公園附近的盧女士每天約上三五好友,在家門口的小公園鍛煉身體。美麗的景色、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情愉快。盧女士說,原來這裡是一個臭水塘,一到夏季臭味扑面而來,改建成公園后,大家經常來這裡散步,很舒服。
廣昌充分利用縣城一河兩岸濱江岸線和閑散空間,打造集生態防洪、污水處理、綠化美化、休閑健身等於一體的濱江生態景觀帶,建成了沿河公園、月亮灣、活力灣等一批“口袋公園”,不僅完善和提升了城市功能與品質,也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近年來,我省各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把城區邊角空地和閑置空間,通過見“縫”插綠、景觀提升、配備健身器材等,打造成適合公眾日常休閑的“口袋公園”,讓市民“推窗可見綠,抬腳即進園”。
設計方案問計於民,“口袋公園”精准滿足人的需求。施工之前,社區干部拿著設計方案與周邊小區的居民代表交流,進行方案優化。
“由於城區規劃、人口分布各不相同,市民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百姓家門口的小公園建設並非簡單地復制粘貼,都需要量身打造。”省住建廳城市建設處二級調研員伍平春介紹,經過改造,看似小修小補的微更新,塑造的卻是回歸人本的活力空間。
各具特色
留住城市中的鄉愁
除了提供游憩、休閑、鍛煉等實用功能外,我省各個城市遍布街角巷口的“口袋公園”也有了更多文化味,由一開始“以綠為主”向文化建園、特色建園、設施完善的方向轉變。
南昌市東湖區三經路與下沙窩交界處的五一廣場,佔地面積隻有1800平方米。作為城市微景觀,這個“口袋公園”利用城市夾縫區、邊角地帶等區域,主體採用工會會徽鏤空藝術造型,設計了廣場區、時光工會展覽區、特色雕塑區、文化娛樂區、兒童游樂區以及愛心驛站等分區,滿足各年齡段人群的休閑需求。
在景德鎮市,當地充分發揮該市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引領作用,匠心獨具地將陶瓷等元素融入“口袋公園”的整體風貌,賦予城市更多文化內涵。
“這座公園的最大亮點是讓市民在休閑娛樂、欣賞美景的同時,了解景德鎮的制瓷歷史。”一名中學退休教師感慨地說,公園留住了瓷都人的鄉愁。
九江以沿江風貌文化,以“九江人、九江情”的主題理念作為文化創作場景,實施景觀綠化及園林小品工程等,建成濂溪園、杏林園、湖濱小游園等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園”10多個,不僅讓長江岸線變得更加美麗,也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游憩場所。
2018年11月,南昌市青山湖區上海路街道黨工委創新,將塔北社區內一片雜草叢生、荒蕪的廢地,打造成青山湖區首個黨建文化公園。不僅將黨建文化呈景路邊、匯景成園,讓“黨建”這一神聖又嚴肅的話題貼近百姓生活,不僅讓百姓有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傳遞好家風、民風、社風,唱響了黨建“好聲音”。
江西師大城建學院的專家說,“口袋公園”除了在山水生態上努力保持“原真性”外,在景觀設計上保留或植入一些蘊含當地歷史文化、反映周邊環境變遷、喚起百姓生活記憶、具有濃郁鄉土味的人文元素,以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出台方案
為百姓幸福感加碼
“小而精”的“口袋公園”,不僅裝點了城市的容顏,也裝滿了市民生活的“微幸福”。
8月中旬,省住建廳就全力推進2022年度“口袋公園”建設工作出台了實施方案,提出到今年底,各設區市城市至少建成3個“口袋公園”,設市城市、縣城和贛江新區至少建成1個“口袋公園”,讓城市的邊邊角角變身百姓家門口的樂園,市民無須遠足,就能享受游園、賞景、休憩、健體。
相對於大型公園而言,“口袋公園”面積較小,但其與城市其他公園一樣,具有一定的改善生態環境的功能。
“‘口袋公園’雖小,卻與市民的生活圈更親近,靈活多樣,方便觀賞,不需要大拆大建,順勢而為,見縫插綠,就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價值,提升城市的幸福宜居指數。”伍平春說,“口袋公園”是指面向公眾開放,規模較小,形狀多樣,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綠化活動場地,面積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間,也稱為小游園、小微綠地等。近年來,我省各地通過高品質的設計和建設,“口袋公園”正以其袖珍之美為居民百姓的幸福感加碼。
在城市更新中,特色“口袋公園”是提升區域活力的重要路徑,不僅增綠,更提升城市微空間的品質。據介紹,我省城市公園綠地建設,原來更側重於綜合性公園,現在則要求在建好大公園的基礎上,發揮“口袋公園”的作用,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拓展綠色公共空間、推進城市綠地共享,注重把更多的綠地建在百姓身邊。
記者手記
讓“口袋公園”持久保鮮
江西省“口袋公園”不斷增多,建好后怎麼管?
常言道: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口袋公園”的后期管理維護,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作為公園建設的主要獲益者,廣大市民也應當成為“口袋公園”的積極維護者。市民要發揚“主人翁”精神,增強自身文明意識,像保護自己的家一樣保護好公園的設施和環境,讓“公園是我家,愛護靠大家”的觀念入腦入心,真正變為行動。
隻有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自己既是發展城市、建設家園的受益者、共享者,也是服務城市、守護家園的參與者、貢獻者,才能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走出一條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共同締造之路,才能讓“口袋公園”成為持久保鮮的“小而美”高品質空間。(記者 徐黎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