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稻香潮涌繪新景 鄉村振興譜新篇

2022年09月26日07:57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浮梁,世界瓷都之源,中國名茶之鄉。

  這座源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極明清的千年古城,是古代景德鎮地區重要的制瓷、產茶區。這裡曾有數不清的陶瓷和茶葉經過海陸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成為了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窗口,瓷茶文化影響綿延千年。

  2022年秋分時節,“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西活動落地浮梁,重點開展“十大主題活動”和“兩大配套活動”,用一場場獨具江西農業特色的視聽盛宴再度聚焦世人目光,這幅新時代浮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豐收畫卷才堪堪掀開一角,便一展古城風韻新貌,盡顯改革發展風華……

  一首詩傳唱千年 一味茶香溢四海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說起浮梁,茶是永遠繞不過去的話題。

  很多人結識浮梁茶,是來自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事實上,浮梁產茶始於漢代,到了唐代已經是全國主要茶葉貿易集散地,茶葉稅收佔全國的八分之三,曾創造過“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盛況。1915年,浮梁茶與茅台酒等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經過數代傳承發展,江西浮梁茶文化系統成為了浮梁人民千百年來在生產、利用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集合,成功入選了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為推動茶產業發展,浮梁縣委、縣政府成立了浮茶集團來整體運作“浮梁茶”公共品牌和核心資源,浮茶集團秉持“推廣浮梁茶品牌、發展浮梁茶產業”的宗旨,以茶興業、以茶惠民,做好茶產業、茶文化、茶科技統籌發展的文章,打通茶產業發展綠色通道,譜寫浮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茶”篇章,助推浮梁縣茶產業提檔升級,描繪鄉村振興新藍圖。縱觀浮梁茶近年來的發展,茶產業呈現出了持續向好的發展勢頭。據了解,截至2021年底,浮梁全縣茶園總面積達20.02萬畝,已論証綠色有機茶園面積3萬余畝,實現茶葉總產量11500噸、一產產值7.8億元、綜合產值17億元,品牌評估價值31.18億元。2021年,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浮梁茶被評為“最具品牌資源力”的三大品牌之一﹔2022年,浮梁縣獲評“古樹紅茶核心產區”。

  為進一步推進茶文化發展,浮梁縣近年來精心耕耘,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舉辦了中國浮梁買茶節,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仲華蒞臨2022浮梁買茶節現場,將浮梁買茶節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買茶節期間還舉行了浮梁茶主題攝影大賽、浮梁茶線上買茶節、大唐茶市游園會、浮梁茶斗茶大賽、“浮梁真味”茶宴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國浮梁買茶節”是當代景德鎮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茶事活動,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浮梁的文化底蘊和蓬勃活力。在2021年江西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浮梁縣推出“兩點一線一宴”,“一宴”即“茶宴”,是茶葉品牌與旅游品牌有機結合,助推了茶文化縱深發展。

  不飲春茶,怎知春光美。四月採摘春茶的好時節,高嶺·中國村萬畝茶園迎來了不少客人,來自江蘇鎮江的劉依晴一家在品完浮梁茶后交口稱贊,“第一次來景德鎮浮梁,第一次喝浮梁茶,感覺又香又潤,不愧是寫在詩裡的名茶。”像高嶺·中國村萬畝茶園這樣的茶園示范基地在浮梁縣還有很多,如臧灣鄉新佳標准化茶園、鵝湖鎮進來茶葉合作社有機茶園基地、廣明標准示范園、儲田科技示范園、江村鄉嚴台古茶樹基地、西湖高山茶示范基地等。

  如今,浮梁縣還走上了一條以茶科技賦能特色產業,助力茶產業智能發展的快車道。國內首套茶葉初制精制智能生產線落戶浮梁,成果首次在浮梁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應用,建成我國代表性綠茶的智能化加工生產線,實現綠茶初制精制的智能化,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這些亮眼的舉措和成就,都是浮梁茶企茶人在“三茶”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發展中的生動實踐,也是真正讓神奇“綠葉”變成富民強縣“金葉”的具體體現。

  宅改讓老舊村落化蝶重生

  樓房整齊、庭院整潔,孩子們在樹蔭下玩鬧,老人三五成群在明亮燈光下納涼聊天……走進浮梁縣王港鄉坑口村,四處是安樂祥和的場景。通過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這裡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鄉親們臉上挂上了笑顏。

  坑口村共有7個村小組,共計294戶1036人,是浮梁縣第一批宅改亮點村。自宅改工作啟動以來,坑口村發動廣大黨員干部、村民理事會成員帶頭參加宅改工作,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大力宣傳宅改政策並解答,主動做好親朋好友的思想工作。據悉,坑口村共計退出面積9500余平方米,拆除圍牆84處、藍皮棚25處、風水牆22面、附屬房48間、主體房1棟等,為實現“宅改一村、整治一村、美化一村、富裕一村”奠定了基礎。

  2021年5月,浮梁縣入選全省農村宅基地規范管理17個“示范先行縣”之一。一年多來,全縣緊扣“強基礎、嚴規范、分類推、建體系、促改革”的工作思路,堅持“縣級主導、鄉鎮主責、村級主體”的原則,認真謀劃、積極探索、深入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和規范管理各項工作,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階段性成果。

  通過堅持“分類推進、梯度展開”的原則,對全域宅改進行科學布局、統籌安排,通過黨政同心推動、宣傳培訓“發動”、鄉村干部“互動”、整合資金“助動”、調度督導“促動”,充分發揮村民在宅改中的主體作用,變“要我改”為“我要改”,務求以點及面、點面結合、取得實效。

  據悉,今年浮梁縣農村宅改試點分“三個批次”梯度推進,即:第一批次為王港、經公橋、壽安3個“整鄉推進”試點鄉鎮,涉及29個行政村,75個自然村﹔第二批次為13個非試點鄉鎮結合新農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實施,各選擇1至2個自然村作為與宅改同步布點、一體推進試點,涉及25個自然村﹔第三批次為前兩個批次未納入宅改試點的新農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項目點,全部作為宅改前置試點村。

  據初步統計,全縣共整合項目資金1800萬元配套支持宅改工作。目前,第一、二批次宅改試點從7月下旬已全面進入實質性改革階段,全縣已累計拆除院牆2.7萬平方米,拆除廢棄閑置農房(附屬房)3.3萬平方米﹔拆除鐵皮房0.62萬平方米﹔清理騰出宅基地面積1.46萬平方米。堅持邊拆邊清邊建,經公橋鎮港北、曲阿裡兩個試點村庄已於8月中旬開始按規劃施工建設。

  蹚出來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深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開展4035戶10677人脫貧人口動態監測。新增城鎮就業2997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976人,發放創業貼息貸款6665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以內……”這串數字出自於今年浮梁縣政府工作報告,也讓更多人看到了浮梁在鄉村振興工作上踏出的每一步堅實腳印,蹚出的每一條奮斗之路。

  來到浮梁縣西湖鄉,隻見一棟棟小洋樓式的安置房依山而建,一片片高山茶園綠意盎然。荻灣鄉村振興項目為西湖這個偏遠鄉鎮帶來了勃勃生機。2019年3月,浮梁縣與陶文旅集團正式簽約,總投資42億元的荻灣鄉村振興開發項目落戶西湖鄉,涉及鄉域內6個行政村總計127平方公裡。經過兩年多的建設,荻灣一期項目基本完工,山茶油、茶葉、菜園生豬養殖和生態有機稻等產業項目強勁發展。

  西湖鄉的五條溝域自古進出一條路,為改善該鄉整體人居環境,讓人民住得放心,提升教育水平,改善政府服務場所設施,荻灣項目確定了“一核四村五溝域”的規劃理念,分階段分區域實施。一期核心區項目佔地約500畝,包含新農居示范區(安置房、長租房)、九年一貫制學校及幼兒園、發展中心、農貿市場等,目前,安置房總共完成了758套。“我們是真的高興,期盼的安置房終於來了,這批安置房背靠青山,環境優美,戶型和綠化都很好。”看著一棟棟小洋樓式的安置房,領房的村民黃長征非常滿意,十分期待入住新居,與家人過上幸福新生活。

  同樣令人欣喜的一幕也發生在浮梁縣鵝湖鎮集源村,集源村位於鵝湖鎮東北部邊遠山區,全村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2戶82人,2019年實現整村脫貧后,趁著鄉村振興的東風,集源村也迎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集源村海拔高,年平均氣溫18攝氏度左右,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令集源村擁有豐富的毛竹、茶葉、油茶、柿果等高山農產品資源。過去,集源村以傳統農業為主,依靠農產品初加工為生,經濟效益低。在縣、鎮的具體指導和幫扶下,集源村進行了全面的產業發展規劃,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合作社,鼓勵村民進行毛竹低改、油茶復墾、高山茶葉開發和柿果加工,統一技術指導、農資供應、產銷對接,相繼發展毛竹林5100畝、油茶林3600畝、茶葉1000畝,帶動就業人數168人。目前,集源村建立的柿子園種植基地規模化種植已達600畝,種植柿子樹10260棵。集源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爭取多方面支持,圍繞柿子生態產業鏈建設,推進柿子資源向產供銷、加工貿、吃游玩一體化發展,已投入資金近400萬元,建立起1100平方米的冷庫和柿子加工廠,用於儲藏鮮果和柿餅加工、柿醋柿酒制作,並於2021年將集源村農副產品注冊為“綠集源”商標,目前,集源村“綠集源”幫扶產品已通過進駐華達超市、政府機關單位消費、抖音直播帶貨等方式共出售823份,為村集體帶來了24.7萬元收入。這個過去邊遠的山村已成為鄉土氛圍濃厚、公共設施齊全的生態宜居鄉村。

  鄉創為農村賦能 藝術為發展添彩

  在浮梁縣廣袤鄉村裡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以鄉村為紙,藝術為筆,扮靚了村落,帶動了致富,鄉村產業興旺了、百姓日子紅火了、文化也深深地扎根在鄉村中。他們就是鄉村裡的“首席運營官”——鄉創特派員。

  2020年,浮梁縣在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基礎上,開創性探索鄉創特派員制度,通過邀請一批行業大咖、權威專家、文旅精英、返鄉鄉賢等作為鄉創特派員,以創意、文化、藝術等手段激活農村歷史文化底蘊和生態自然資源。目前,該縣已選聘鄉創特派員兩批共37人。

  坐落於浮梁縣江村鄉嚴台村塔裡自然村的塔裡茶宿集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僅2021年春節長假期間,前來參觀的人數就達1萬人次,鄉創讓曾經破敗蕭條的“空心村”活了過來。作為景德鎮塔裡生態產業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錢鋒於2017年懷著鄉村情懷返鄉創業,后來成為了一名鄉創特派員。“我是從農村走出去,又帶著任務回來的,想回到承載著鄉愁的青山綠水間干點什麼。”錢鋒表示,把塔裡村的田園風光轉化為美麗經濟,這是自己目前正在干的事。項目落地過程中,鄉村道路、水電配套、人居環境等都得到了改善。不僅如此,塔裡茶宿集還通過“合作社+農戶”等機制,帶動村民人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為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5萬元以上。

  來自北京瀚和文化有限公司孫倩團隊,成功選聘為臧灣鄉寒溪村鄉創特派員。孫倩團隊通過成功舉辦“藝術在浮梁2021”春秋兩期藝術展、寒溪“之禾”時裝秀、落日氛圍音樂會等活動,打造了一個通過文化藝術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的區域性示范項目“藝術在浮梁”,實現了“兩山”轉化創新升級。同時,鄉創特派員在尊重鄉村、尊重自然、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堅持輕介入、不打擾的原則,完成27個藝術作品創作。村民從最初看熱鬧的心態,到慢慢地發現藝術美,自覺打掃自家房前屋后的衛生,無償拆除門樓13座、圍牆3000余米,主動讓出自家閑置的房屋給藝術家進行創作。一間間閑置的房屋變成了藝術的展區,一個個房頂的水塔成為了藝術作品《上善若水》,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破舊的小山村搖身變為一處沒有屋頂的“鄉村藝術館”,2021年吸引游客20余萬人次,並成功獲評4A級鄉村旅游點。2021年,村集體年收入實現翻兩番,突破35萬元,村民戶均年收入同比增長43%,突破10萬元。外出務工的青年代表徐德興得知家鄉史子園發生的變化,毅然回鄉創辦了茶興餐廳,不僅年營業額突破30萬元,還帶動10余名村民就業。一直小打小鬧的泉有米酒,也因“泉有酒館”藝術作品進入大眾的消費視野,2021年增收8萬元以上。

  培育高素質農民 助推高質量發展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實施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鄉村振興的成色。

  “‘統防統治’是指對農業生產中某種普遍發生的虫害或病害進行統一防治……”4月19日,浮梁縣農業農村局三樓會議室,一堂高質量的培訓課正在進行,來自景德鎮市農業農村局及縣農業農村局的農業專家從實戰出發,細致講解,讓來自浮梁鎮、王港鄉、臧灣鄉的40多名種植大戶受益匪淺。除了開堂授課,浮梁縣還將培訓班開到了現場,讓農民學員走進畜禽養殖場,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用豐富的案例和實地實踐,讓培訓學員們更加了解畜禽養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更好地規避養殖風險。

  近年來,浮梁縣農業農村部門把職業農民培訓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抓手,整合現有培訓資源,開展分級分類培訓,著力培養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具有較高專業技能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浮梁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縣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非常重視,成立由縣長任組長的“浮梁縣農民教育培訓領導小組”,統籌抓好農民教育培訓各項工作。為了讓農民學有所得,該縣積極整合資源,打造多元化培訓平台。圍繞主導產業、主推技術,吸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協會等多方參與,搭建起資源共享、各方共贏的多元化培訓平台。同時開展“點單式”培訓,根據農民年齡層次不同、種養需求不一、素質參差不齊等特點,實施課堂培訓與現場觀摩教學相結合的培訓方式,把課堂移到田間地頭、實踐放到種養基地,手把手、面對面地開展培訓。為了鞏固培訓成果,該縣主動拓展渠道,打通培訓“最后一公裡”,通過“中國農技推廣APP、農民合作社群、家庭農場群”等平台,及時向農戶發布最新的農業技術和農業資訊,實現培訓即時化、精准化、常態化。

  通過系統培訓,參訓農民的生產技術、經營能力、管理水平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顯著增強,收入明顯增加,並帶動了全縣主導產業的發展和縣域經濟的增長。據統計,近三年全縣共培訓農民4.5萬人次,參訓農村勞動力佔比達40%以上。

  揚帆奮楫話秋實,再看風景是前景。如今的浮梁,以改革先鋒之姿擔起“三農”發展的時代使命,勇爭先,走前列,奮力開創新時代浮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局面,為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瓷都新征程貢獻浮梁力量。

  余 輝/文 (圖片由浮梁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