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平疇踏歌行
——上饒縱深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現代農業強市紀實

上饒沃野,春暖平疇。
綿延的七彩油菜花競相綻放,連片的大棚裡早春蔬菜青翠水靈,各式的農機正在田野上翻耕整地……人勤春來早的上饒,處處涌動著開局起步的滾滾春潮,孕育著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三天行程,馬不停蹄。2月25日至27日,參加上饒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市鄉村振興大會的人員,現場考察了各縣(市、區)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鄉村振興示范帶、產村融合示范點以及農業首位產業、龍頭企業等28個項目。大家把流動會場當作學習的課堂,談經驗、找不足,比學趕超,吹響了建設現代農業強市的號角。
近年來,上饒市聚焦培育農業首位產業及主導特色產業,縱深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加快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激發鄉村振興更強內生動力,奮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走好共同富裕趕考路。
培育首位產業,延伸產業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
在萬年貢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工人正在對剛剛加工好的萬年貢米進行統一檢測、打包、發貨。從上游的種植與收割到下游的加工和銷售,大米在萬年被做成了大產業。如今,優質的萬年貢米,正通過電商平台,從萬年縣的稻田直連全國“尋常百姓家”。
萬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洪生官介紹,萬年貢米是萬年縣農業產業發展的首位產業,“萬年貢米”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價值達96億元。該縣引導萬年貢集團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生產模式,鏈接100多家農民糧食專業合作社,採用全球領先的大米生產線,打造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的現代化智慧工廠,輻射帶動17萬農戶,促進了農業的高質高效。
“為了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加快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我們積極引導各縣(市、區)突出優勢培育1個農業首位產業。”上饒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河森告訴記者,目前,該市已初步構建起廣信油茶、廣豐馬家柚、玉山蔬菜、橫峰葛、弋陽雷竹、鉛山紅芽芋、德興中藥材、婺源茶葉、萬年貢米、余干水產、鄱陽稻蝦、信州農產品交易集散地的“一縣一首位產業”發展格局。
上饒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產業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積極探索農產品精深加工,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讓上饒特色農產品“鏈”出一片新天地。
“這種飲料,賣得可火了!”52歲的周忠貴是廣豐區壺嶠鎮人,多年來一直從事種植行業,他舉起一瓶以馬家柚為原料制作的楊枝甘露說。
從種植到加工銷售,馬家柚在廣豐成就了大產業。“上饒廣豐馬家柚”已成為知名水果品牌,全市總面積達44.7萬畝,產量達50萬噸,年綜合產值達60億元。圍繞馬家柚首位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廣豐區緊扣農產品精深加工牛鼻子,不斷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農產品由原料銷售向精深加工轉變,研發了零食、飲料等五大系列60余種產品,廣豐馬家柚的品牌價值已達18億元,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支點。
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從單一產業到多元結構,從單純生產到延鏈發展,上饒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篤實走上了規模化、產業化、科技化、多元化、品牌化、鏈式化發展的新路子。
鄉村宜居宜業,筑牢融合鏈,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我家裝修了6個房間,春節以來天天爆滿,一個多月收入就超過了4萬元。”3月2日,廣信區華壇山鎮樟澗村“干華家”青雲民宿的女主人周梅花給客人辦好退房手續,立馬拿起打掃工具快步走到房間,麻利地將客房收拾齊整。
黃牆黛瓦映山綠,廊橋、流水、人家,春日的樟澗一派詩情畫意。華壇山鎮黨委副書記鄭以勤告訴記者:“村裡美了,依托望仙谷景區的人流,村裡民宿已發展39家,累計接待游客突破30萬人次,民宿經營創收近千萬元,還有蜂蜜、葛粉等土特產銷售火爆,村集體經濟一年增收了近10萬元。”
產業興旺、村民富足、環境優美的魅力樟澗,是上饒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取得實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上饒圍繞“山清水秀、村容整潔、民風淳朴、留住鄉愁”的標准,重點打造一批基礎設施好、公共服務好、生態環境好、產業發展好、鄉風民俗好、社區治理好的“六好”和美鄉村,堅持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協調,引導農民將新村庄的建設、新產業的發展與農村環境保護相結合,為和美鄉村建設增加更多亮色,讓資源變資產,變“賣產品”為“賣風光”。
目前,上饒先后打造了“六好”和美鄉村1000個,創建美麗宜居先行示范縣5個、全域美麗鄉鎮73個、美麗村庄887個、美麗庭院13.3萬個。
讓鄉村宜居更宜業,上饒乘勢而為,加快推動景村、產村、農旅深度融合,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按照“以村為點、串點連線、以線帶面、循序漸進、全面提升”的思路,同步推進了信州區320國道農業產業示范帶、廣信區北鄉片產業示范帶、廣豐區大湖鄉村振興示范帶、玉山縣玉紫線休閑農旅結合產業帶、弋陽縣葛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帶、鉛山縣永葛沿線萬畝蔬菜示范帶等22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使鄉村振興項目、政策、資金、科技、人才等要素產生疊加效應,有效提升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水平。
做優農業品牌,提升價值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每年3月,海拔1629.8米的婺源縣大鄣山上綠浪翻滾,雲繞霧罩間,茶香彌漫。為了將本地茶葉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鄣山鄉鄣山村成立鄣山村農特產品合作社,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從採摘到銷售,嚴格按照標准管理茶園。一片片茶葉從大鄣山深處走向世界。目前,“大鄣山”有機茶佔據了歐盟有機綠茶市場50%以上的份額,“婺源綠茶”的品牌價值已達54億元。
“目前春茶還沒有開採,但是我們已經接到很多客戶的訂單,預計今年的價格略有上漲。”大鄣山鄉鄣山村支書汪飛介紹,該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茶業產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每年戶均收入呈20%速度增長,帶動了全村增收致富。
除了生態農特產業,大鄣山鄉還充分放大當地生態效應,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業,打造了臥龍谷、靈岩洞兩個國家4A級景區和賞楓勝地石城、百柱宗祠等景點。依托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該鄉通過資源入股分紅、吸納村民就業、帶動旅游附屬產業發展等方式,走出了一條“旅游+振興”的特色路子,全鄉涉旅從業人員近萬人,旅游人均年收入超4000元。
提升農業產業價值鏈,上饒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把品牌建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著力提升現代農業影響力,逐漸叫響了一批本土知名農業品牌。目前,該市已培育余干豐收辣椒、三清山白茶、萬年貢米、恩泉茶油、林生有機茶等“兩品一標”品牌484個,其中認証廣豐馬家柚、鄱陽大米、鉛山紅芽芋等農產品地理標志29個,恩泉、茗龍等15個品牌入圍“贛鄱正品”目錄。萬年貢米、廣豐馬家柚、橫峰葛根、鄱陽湖蝦蟹、婺源綠茶等“饒字號”品牌享譽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婺源綠茶躋身全國茶葉品牌百強第36位。
在鉛山縣湖坊鎮安蘭村,種植戶劉增福一邊給紅芽芋覆蓋地膜,一邊告訴記者:“去年種植紅芽芋200畝,每畝純利潤2000余元,收入超過40萬元。得益於品牌效應,當地的紅芽芋供不應求。”
目前,鉛山紅芽芋種植面積每年穩定在10萬畝以上,產量可達15.3萬噸,產值近5億元,形成了一個從種植到深加工的產業鏈,產品俏銷上海、浙江、江蘇等地,帶動全縣2.5萬人就業,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增收的大產業。
立足鄉村振興,建設現代農業強市,上饒做強延鏈融合發展產業文章,加快放大品牌效應,提升農產品價值,促進農民增收。去年,該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736元,比上年增長7.1%,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全媒體記者 呂玉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