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歙硯”代言人汪鴻欣:硯雕師的匠心傳承

汪鴻欣展示他的作品。記者 徐黎明攝
一場春雨過后,婺源縣江灣鎮大畈村霧氣氤氳、春花爛漫。在村頭寒山藝術館的小院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歙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汪鴻欣,正蹲在一大堆石頭旁挑選硯台的制作材料。他身后的展品室,一方方制作精美的硯台,讓前來鑒賞的游客大飽眼福。
大畈村是以硯台加工為支柱產業的村庄,大多數是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成熟的經營體系使其成為當地有名的富裕村。1977年出生的汪鴻欣從小就受硯台制作技藝熏陶,早在讀初一時,他就用積攢下來的餐費購買了一套硯台制作工具,刻好硯台就能賣出去。在上饒師專讀書時,他在班上成立美術小組,主動攬下出黑板報的任務。汪鴻欣的美術功底不斷積澱,制作硯台也漸漸有了自己獨特的章法。
畢業后,汪鴻欣被安排到縣農業銀行上班,但他放棄了這個讓農家子弟夢寐以求的“鐵飯碗”,心無旁騖地搞起了硯台制作。
2012年,汪鴻欣創立婺源縣寒山藝術館,該館以研究歙硯文化和設計制作歙硯為宗旨,成立以來堅持傳承宣傳歙硯文化,被全國傳統文化發展促進會評為“中華文化優秀傳承單位”。
寒山藝術館共有兩層,上層為展品,下層放置硯石和半成品,是汪鴻欣制作硯台的地方。他不但在線刻、浮雕、高浮雕、巧雕等手法上創新,且利用書畫、金石手法,以及硯雕史上從未用過的影雕技藝和鑲嵌技藝。多年來,汪鴻欣默默守護著千年歙硯文化,2017年12月28日,他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硯台制作的過程非常考究,包括選料、下料、設計、粗雕、精雕、磨光、上蠟等。”汪鴻欣介紹,最主要也是最耗時的是選料、下料和設計,有時選擇正確的材料並設計成一塊精美的作品需要幾個月時間。
在潛心研發歙硯作品、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的同時,汪鴻欣還熱心帶徒授藝。十多年來,經他親手教出的弟子有40多人,大多數和他一樣從事歙硯制作。師徒或分立或合作,作品大多被海內外知名人士珍藏。從業30多年,汪鴻欣的作品獲2006年首屆中國十大名硯博覽會金獎、2007年度文房四寶精品博覽會金獎、2008年首屆中國(江西)旅游工藝美術作品設計大賽金獎、2021年上海文房雅器藝術品展金獎等。
當前,大畈村圍繞“產業帶動、項目支撐、鄉村振興”的發展思路,推動農旅融合。汪鴻欣說,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要在發展硯台生產和生態旅游上持續發力,幫助鄉村振興、村民增收。(記者 徐黎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