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好人如“春”

2023年03月22日08:28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31年裡,他走遍全縣17個鄉鎮206個村(社區),義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是群眾眼裡最親切最接地氣的“貼心人”﹔

  28萬公裡,他行程堅定,通過廣播、傳單、進村入戶等方式,開展各類宣講2萬余場次,40余萬群眾從中受益﹔

  面對無家可歸的老者,他接到家中,悉心照料,親如父子﹔面對熊熊烈火,他不顧個人生命安危,沖進火場救出4個孩子﹔

  …………

  “對待群眾就要像春天般溫暖”,多少年來,他不僅把這句話刻在心坎上,更付諸行動中。他就是中國好人——張包春。

  “做有益於群眾的好事,何樂不為?虧了也值!”

  春日裡的萬載縣雙橋鎮龍田村,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

  村外田疇間,一畦畦金黃的油菜花開得正艷﹔村裡房頂上,回蕩著鄉親們親切又熟悉的廣播聲。

  “老鄉們哩,國家號召,飯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家手裡呢,氣溫回升快,大家要做好春耕准備哩……”

  “老鄉們哩,咱們的鄉村振興又有好政策,大家有盼頭哩!”

  廣播裡的聲音,帶著濃重的鄉音,但對當地老百姓來說,這是最悅耳和接地氣的音符。

  播音者正是自辦廣播站30余載,今年68歲的老黨員、志願者,被群眾昵稱為走村串戶“大喇叭”的張包春。

  3月19日,面對記者採訪,張包春打開了話匣子。

  1974年,19歲的張包春擔任龍田村廣播站廣播員,從此與廣播結下不解之緣。1985年,他學了一手駕駛技術后到浙江務工,一個月賺2000多元,一年就成了萬元戶。1989年,張包春回到家鄉,建起村裡的第一棟小洋樓。看到外面日新月異,家鄉變化不大,張包春選擇留在老家,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1992年,張包春自掏腰包5000元開設“龍田村民廣播站”,並在樓頂安裝4個大喇叭,每天早中晚三次准時播音,為群眾義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科技知識、致富信息等。

  后來條件好了一點,張包春先后買了兩輪和三輪摩托車,安上小喇叭,組裝“流動廣播宣傳車”,從雙橋鎮到周邊鄉鎮,不停地趕集、“湊熱鬧”,巡回於鄉間小道,把國家的大事、喜事、新鮮事播送到千家萬戶,成了名副其實的編外“宣傳員”。

  30多年來,張包春先后用壞了3輛兩輪摩托車、3輛三輪摩托車、24個喇叭,行程28萬公裡。他用地道的農民語言,進行各類宣講2萬余場,有40余萬群眾受益。他的“流動廣播宣傳車”走遍了全縣17個鄉鎮206個村(社區)。

  有人說他太憨太傻:“你辦廣播站投入100多萬元,費時費勁又無利可圖,做這種虧本的事,值得嗎?”他回答:“辦廣播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科技致富信息,促進鄉風文明建設,豐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做這種有益於群眾的好事,何樂不為?虧了也值!”

  “老人臨終前都在念叨,你們江西人真好!”

  在雙橋鎮,至今還流傳著一個溫暖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張包春。

  故事發生在19年前。2004年4月的一個傍晚,張包春忙完一天的流動廣播宣傳,歸途中路過雙橋鎮西江村時,看見一名老人佝僂著腰,挑著幾個蛇皮袋艱難獨行。他急忙調轉車頭,詢問老人的情況。

  從老人斷斷續續的敘述中,張包春得知老人叫李德興,72歲,多年前離開浙江溫州大羅山老家,跟著同鄉的一個小包工頭,在湖南瀏陽、江西萬載等地做看守工棚之類的活。由於種種原因,離家30多年沒有回過家。2004年2月,在參加西江村公路改造后,包工頭和工程隊一聲招呼都沒打就走了,將李德興留在了工棚裡。

  得知老人的經歷,張包春動了惻隱之心。他把老人扶上摩托車,接回了家,並對其悉心照顧。老人與張包春感情漸深,從此兩人以“父子”相稱。老人平時喜歡喝兩口,張包春家中沒斷過酒﹔沒有下酒菜,他去雞窩裡撿幾個蛋,炒上一盤煎雞蛋。老人長期飲食無規律,落下了胃病,張包春隔三差五地從縣城帶回胃藥﹔天冷了,張包春又買回熱水袋,在老人睡前灌上熱水,給老人捂暖被子。

  一年多時間過去了,一天,老人忽然對張包春說:“我這輩子不曉得還能不能回老家?”張包春知道,老人想葉落歸根了。為完成老人的夙願,張包春通過溫州市社會救助站,幾經周折終於找到其親人。2005年9月,他買好火車票一路護送老人回到了闊別30多年的溫州市甌海區茶山街道羅勝村,並婉言謝絕了其家屬給的3萬元感謝費。

  2020年夏天, 張包春突然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對方說是羅勝村的干部,李德興老人因病於幾天前去世,按照老人的遺願,向他通報情況。“老人家常常提到你當年的幫助,臨終前還在念叨,你們江西人真好!”張包春聽到這一番話時,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更應該這樣做!”

  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張包春的身影。

  2011年3月4日下午,外出宣傳的張包春,路過一個村子時,突然聽到一陣撕心裂肺的呼救聲:“快來人啊,著火了,救命啊!”張包春立即跳下宣傳車,以百米沖刺的速度沖向火場。屋外,兩名高齡老人正急得跺腳:“快救人,屋裡有4個小孩!”

  由於孩子們躲藏處空間狹窄,無法一次性救出。張包春四進四出,在其他村民的協助下,把火海中的4個孩子一一救出。

  聞訊趕來的村民對張包春救人的壯舉感激不已,“要不是你舍命相救,這4個小孩就危險了!”而被煙火熏成黑人的張包春卻說:“別人遇到這樣的事,也會這樣做的。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更應該這樣做!”

  張包春見義勇為毫不含糊,助人為樂更是不在話下。

  雙橋鎮雙橋社區居民葛雪環,多年前沾上賭博惡習,妻子宋美英無法忍受,拋下丈夫和年僅5個月的嬰兒離家出走。張包春了解情況后,主動上門耐心做思想工作,並對葛雪環承諾:“你隻要能戒賭外出掙錢,我幫你撫養小孩。”

  張包春幫葛雪環撫養小孩,直到小孩讀小學三年級。這期間,他還經常打電話給宋美英,耐心勸說,最終夫妻倆重歸於好。

  得知記者採訪張包春,葛雪環特意從浙江務工地趕了回來。說起張包春的好,他話語哽噎:“老爸(多年前已認張包春為干爹)在我最困難的時候,無私幫助我、挽救我,沒有他就沒有我的今天。”

  “物質上脫貧還不夠,隻有精神上也脫貧,大家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隨著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張包春的廣播站“大喇叭”也與時俱進,大力宣傳鄉風文明,積極助力鄉村振興。

  為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張包春主動當起了鄉村振興義務宣傳員。田間地頭、屋場樹下,經常能看到張包春忙碌的身影。

  有一段時間,龍田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風氣有所抬頭。為此,張包春組建“好人宣講團”“好人大篷車”,走村入戶宣傳移風易俗、鄉風文明知識。

  張包春的兩個女兒相繼出嫁,他不收彩禮,喜事新辦﹔60歲生日,親朋好友勸其籌辦酒宴,他堅決抵制﹔村民張伏林嫁女,要求男方彩禮8萬元,辦酒宴50席,張包春上門做思想工作。

  村民李成亮說:“原來村裡大辦酒席的風氣比較嚴重,不僅造成很大浪費,也增加了農民負擔。在張包春的影響下,大操大辦的現象基本沒有了。”

  “物質上脫貧了還不夠,隻有精神上也脫貧,大家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張包春總是這樣告訴身邊的每一個村民。

  曾在龍田村擔任10多年黨支書、今年76歲的嚴根聖告訴記者:“張包春30多年義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科學知識,倡導移風易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群眾,真的了不起!”

  為弘揚好人文化,推動鄉風文明,雙橋鎮在16個村(社區)打造了“張包春好人工作室”,倡導大家以張包春為榜樣,常態化組織開展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張包春組建了一支20余人的理論宣講小分隊,他們走村串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黨的創新理論、黨史故事等,如今已經宣講80余場。

  作為文明新風的傳播員、踐行者,張包春無私奉獻,在群眾中樹立起樂於助人、文明友愛的典范,他也因此獲得了中國好人、全國最美家庭、江西省道德模范等榮譽。

  面對榮譽,張包春卻十分淡然。“隻要還能為國家為群眾做點事,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記者手記:

  好人之城,溫潤如春。

  在宜春採訪的幾天裡,我們深深感受到當地著力培育、涵養好人文化結出的累累碩果。近年來,宜春這方秀美山水中,好人好事呈“井噴”之勢,涌現出全國道德模范4人、全省道德模范15人、中國好人235人、江西好人181人,“中國好人榜”上榜人數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

  “好人文化”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宜春大力弘揚“好人文化”,擴大“好人”效應,激發“好人”動能,讓這方土地上的好人越來越多,讓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好人精神,成為當地社會價值的共同認同。

  一個好人就是一面旗幟。張包春、黃英、陳鎖生……正是一個個中國好人的凡人善舉,引領著新時代溫暖人心的崇高風尚,不斷地凝聚起向上、向善、向美的人間真情和精神力量。(全媒體記者 梁 健 全媒體首席記者 毛江凡)

(責編:邱燁、羅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