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蓉江新區:種糧大戶朱秀麟的“種田經”

細雨潤大地,和風撫新苗。田間地頭早已出現農戶忙碌的身影,搶抓農時,江西省贛州市蓉江新區潭東鎮種糧大戶朱秀麟也開始了育秧准備工作。
朱秀麟瘦瘦高高,衣著朴素,是個87年的年輕小伙。他曾任職於高坑村村委會,2020年,身為村干部的他帶頭開荒種田。“前兩年還在村委會,就隻種了七八十畝,去年不在村委會任職了,我開始大量流轉高坑村、橋蘭村、逕背村、茶元村的土地種植水稻。”至此,朱秀麟全身心投入了“種田大業”。
起初,在種糧上,朱秀麟是個實實在在的“新手小白”。別看朱秀麟現在一副談笑風生的模樣,可沒少為種田愁白了頭。第一年,由於傳統人工打藥比較慢,朱秀麟選用了無人機打藥,可找的師傅是個業余的“高手”,並未均勻打藥,導致田裡野草瘋長,朱秀麟意識到壞了事,連忙補救。時至今日,朱秀麟仍然心有余悸。
除了“人禍”,“天災”也是朱秀麟的心頭大患。“去年早稻種下去沒見過太陽天天下雨,等到晚稻又沒見過雨天天出太陽,這個極端天氣造成減產比較嚴重。”談起去年的天氣,可謂是一把辛酸淚。
“還好有政府的好政策啊,區裡有組織培訓,教人如何育秧、進行病虫害管理,這些在我兩眼一抹黑時讓我受益良多。而且今年區裡組織了應急管理隊和建了集中育秧基地,我種田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了。”朱秀麟滿懷感激地說。
選好種子,是農民一年收成的指望,更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籌碼。在區裡請的專家指導下,朱秀麟選擇了適合這裡土質、產量高、出米率高的“兵兩優”“株兩優”兩種水稻種子進行種植。得益於此,去年朱秀麟全年種糧面積575畝,糧食產量達40余萬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糧食產量,農機設備是重要“武器”。這幾年來,朱秀麟不斷“招軍買馬”,走上了種植機械化,科技化的道路。“去年又買了三台馬力不同的拖拉機,加上以前購置的。就算種500多畝,也不在話下。”朱秀麟語氣中飽含著輕鬆與驕傲。
“干了兩年,技術方面雖然成熟了點,但是年年上一當,當當不一樣。總結了這個經驗,那個經驗又出現了問題。種田是個技術活啊。”雖然碰了不少壁,朱秀麟並未輕易放棄,而是越挫越勇,“今年打算把早稻種植面積從300多畝擴大到500多畝,力爭早稻糧食產量達到50萬斤。將來還要組織自己的團隊,達到全程機械化,走得更高,飛得更遠。”(邱蛟龍、李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