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九江 文旅潮涌

白居易筆下的桃花又開了。
1200多年前,人間四月,廬山古剎,有桃花灼灼。偶遇此景,詩人白居易寫下名作《大林寺桃花》。
1200多年后,桃花還是那桃花,不同的是,這座城市已然成為無數經典藝術作品的主角,千年文脈在錦繡山川間流淌。
前人開創,今人續章。當我們再次吟誦起那首古詩,看到的是九江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盎然春意,聽到的是高標准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的鏗鏘步伐。
千年文脈 春色滿園
許多人認識九江,是從古典詩詞開始的。陶淵明的《飲酒》、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白居易的《琵琶行》……歷代文人騷客抒情寫意,構建起詩文“大觀園”。九江,在中國文學史上添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2年3月28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九江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九江”這兩個字,又一次在大眾視野中“刷屏”。
公開資料顯示,九江境內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22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2369處﹔歷代有1500余位詩人在這裡賦詩作詞,作品總數超1.6萬首﹔有博物館、紀念館25家,館藏文物5.1萬余件(套)。這是一代又一代九江人接續守護歷史文化資源的成果,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厚重家底。
借助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九江同步開展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和老城區改造,將歷史建筑、文化街區、景區景點有效串聯,讓歷史建筑與老城人文更加相得益彰。同時,推進文旅融合,繁榮文化創作,推出“山盟海誓”“詩書潯陽”“信步江湖”等精品旅游線路,打造了金星硯、武寧木雕、瑞昌剪紙等一批文創品牌。
該市創新呈現方式,推出“夸白九江”沉浸式本土文化演藝欄目和“鄉約三部曲”文化惠民品牌活動,持續開展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等文化惠民活動,讓文化元素更加親民。2022年,該市開展送戲下鄉近1200場次,直接惠及群眾超44萬人次﹔開展送電影下鄉3萬余場次。
項目發展 春暖花開
在長江之畔,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建設如火如荼。這是一個集文化、商業、旅游於一體的工程,按照“千年文化、串珠成鏈、創意重現”的方式,進一步提升濱水岸線活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建成后將成為九江文旅新地標。
依山傍水,文化昌隆。在賡續傳統文脈的同時,九江深耕“悠然廬山魅力九江”城市文旅品牌,多產融合蓄足發展后勁,大項目、好項目在這裡“開花”,文化自信在這裡“發芽”。
九江茶市、中國·江豚灣(湖口)水生生物保護基地、彭澤縣蔓谷田園綜合體、修水縣秋收起義紅色歷史文化街區……一個個文旅產業項目,既有傳統古色,又有生態綠色,還有農旅新色,更有老區紅色。
文化、商業、旅游有機融合,文化傳承與城市發展之間形成了良性互動。近年來,該市通過建設智慧景區、建設民宿聚集區、創建旅游景區等工作,讓“智慧+旅游”“體育+旅游”“工業+旅游”等深入人心。2022年,九江市舉辦或承辦了5項省級以上重大活動,新增1家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3家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7家市級文化產業園區,進一步激發文旅發展活力。
數字文化 春江水暖
走進九江市琵琶亭景區,坐在木桌前,通過數字技術,就能與白居易月下對酌,同作琵琶詩、共賞琵琶曲,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數字化是九江文旅的發展方向。從完善景區數字化設施設備,到豐富數字文化產品,再到搭建文化網絡平台,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手段,將山水風光、文化特色和人文歷史等資源要素整合起來,讓“光陰的故事”有了更生動的講述方式。
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水平、拓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渠道的探索中,“九派文旅雲”服務平台應運而生。這是一個集文化展示、數據分析、線上交互等功能於一體的服務平台,目前已接入九江市1557家文化機構,注冊用戶超過1.5萬人次。以此為載體,該市進一步整合非遺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優質資源,建立9個線上文化專題數據庫,市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完成全景數字化建設,大大提升了文化整體價值和傳播路徑。
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應用,也讓智慧全域旅游有了更多可能。九江持續深入探索“互聯網+旅游”實踐,自主開發“自在尋游”小程序文旅綜合服務平台,聚焦該市自然人文等旅游資源,面向游客和經營主體提供官方服務,形成了集文旅大數據中心和文旅綜合監管、服務、營銷平台等多應用場景於一體的智慧文旅綜合服務體系。
景區景點數據化、產品體系數字化、營銷推廣智能化,一部手機,暢游九江。以提升游客體驗和服務質量為核心,數字化服務平台逐漸成了九江文旅品牌的智慧新名片。(記者 劉小榮 周亞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