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紅色文化推廣季 | 吉安之綠——江西省吉安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2023年04月18日11:04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一船載入夢,一河越千年。

春意盎然時節,筆者走進江西省吉安市中心城區古后河綠廊,那水、那橋、那船,那水上涼亭快閣,那水上的木板橋、河岸的古城老街,無不動容著它的千般愛和萬般美,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生態是生存之本,環境是發展之基。吉安市牢牢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以人為本、以文為魂、以綠為基、以水為脈,統籌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治理,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做優做美“山水文章”,不斷擦亮吉安生態名片。

2023年“任務書”催人奮進: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省前列,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7.7%以上,確保市中心城區PM2.5平均濃度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3.2%以上,全市地表水國、省考監測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3%以上。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穩步推進,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單位GDP能耗、水耗分別下降2.6%、3%,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任務。生態試點示范取得積極成效,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碳達峰碳中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循環經濟發展等領域深化試點示范,積極打造一批示范亮點,在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上奮勇爭先。

強決心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更是吉安發展動人的旋律。

泰和縣灌溪鎮千煙洲試驗站,作為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的基站之一,已經建設成了一個設施良好、生態類型多樣的野外生態環境綜合監測基地、生態農業的觀光旅游、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和國際科研平台。近年來,吉安市深化拓展與中科院的交流合作,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綜合開發、系統治理,著力打造美麗中國建設“江西樣板”的“泰和千煙洲模式”。

現如今,遠眺千煙洲,山青水碧,樹木繁盛,白牆紅瓦。在青山綠水的懷抱中,千煙洲顯現出別樣的安寧、和諧、溫馨,這是一種寧靜之美、一種對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美。

吉安將節能降碳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積極推動能耗“雙控”向碳“雙控”轉變,構建“雙碳”工作推進機制,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意見、實施方案,著力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吉安縣省級林業碳匯項目開發試點建設穩步推進,井岡山法院審結全省首例認購碳匯替代修復生態案例,遂川縣建立500畝“碳中和”生態司法修復林示范基地,並發放全省首筆碳匯質押貸款500萬元。聚力發展新型能源,加快布局以氫能源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規劃建設氫能產業園。扎實推進節能“雙控”工作,制定出台“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實施方案,積極保障重大項目用能需求,爭取魯麗新材料、景旺電子高密度電路板等13個重大優質項目能評獲省批復。

強舉措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生態,是最大的民生福祉,也是吉安閃亮的名片。

清晨,吉安廬陵文化生態園河畔,晨光鋪滿水面,各種水鳥不時飛起,蕩起層層水波。“來到這裡,呼吸新鮮空氣,感受這份寧靜的生活狀態。”家住環湖灣小區陳大姐感慨,這幾年當地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她和老伴每天都要到河邊散步、賞景。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吉安秉承“文化、低碳、健康、生態、宜居”建設理念,積極建設城市綠地系統,提升吉安綠色生態核心競爭力。中心城區和縣城突出大型公園、城市路網和街頭休閑地綠化,建設了廬陵文化生態園、濱江內湖公園、梨山公園等18個城市大型公園,推進了20多公裡的后河“金腰帶”綠廊和螺湖灣濕地公園等生態工程建設。按照出行500米有一個街頭小游園的標准,建成街頭休閑小游園80多個。

圍繞“一江五水”水系格局,吉安市建立完善市、縣、鄉、村四級“流域+區域”網格化河湖長制組織體系,推行“行政河長+民間河長+企業河長”三河長機制,在全省率先開展河長制主題公園建設,啟動13條幸福河湖建設。扎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發布“十四五”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制定全市“十四五”關閉礦山計劃,整改銷號礦山生態環境問題2203個,贛江兩岸10公裡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全面完成,修復圖斑170個、面積7314畝。

強理念 拓寬“兩山”轉化通道

固綠水青山之本,筑綠色發展之基。

漫步在釣源古村,櫻花長廊、荷塘月色,游客陳女士說,現在來到釣源古村有吃有玩而且風景特別好,很適合三五好友一起到這裡來打卡、拍照,是度假不錯的選擇。近年來,吉安深入挖掘釣源古村生態文旅資源,全力推進“兩山”轉化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努力讓沉睡千年古村煥發新的光彩,走出了一條廬陵文化古村落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的“釣源路徑”。

同時,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在生態系統總值核算、生態價值轉化、生態產業培育等方面協同發力,生動演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搭建“兩山”轉化交易平台,加快自然資源收儲、運營、交易創新,萬安縣、泰和縣、安福縣、井岡山市等“兩山運營公司”組建運行,加快探索生態產品溢價體系。全市林權流轉16.2萬畝,完成抵押面積7.6萬畝,發放林權抵押貸款5.8億元。深化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截至2022年末,全市綠色貸款余額332億元,同比增長46%,高於全市同期各項貸款增速33.3個百分點。著力點亮生態經濟,加快發展“林下經濟”“高山經濟”“稻漁經濟”等高效循環農業生產模式,打造了贛江水上游、古后河夜游、吉州窯、羊獅慕幸福小鎮、泰和蜀口生態島等一批以綠色為底色的精品生態康養旅游景點,全市新增4家省級康養基地,綠色旅游加速興起。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開辟生態共建、綠色共享路徑,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生態福祉。

藍天白雲、水清岸綠、生態和美……吉安大地“高顏值”畫卷越來越靚麗。(劉嬌)

(責編:毛思遠、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