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高等農林教育引導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一線

逐夢沃野 綻放青春(深聚焦)

2023年04月23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台,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

在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我國大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利好政策不斷推出,為有知識、有本領的涉農院校大學生提供了機會和舞台。

我們聚焦的4所院校,豐富高等農林教育教學方式,推動社會實踐,加強對接幫扶,積極引導更多大學生走向農村、投身農業,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等方面真情服務,用朝氣和學識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編 者

華中農業大學

志願微光匯成炬

本報記者 吳 丹

中國國際合唱節組委會曾收到一封特殊的來信:

“您好!今天是我來到大山裡的第105天。對這裡的孩子來說,藝術似乎是無比遙遠的事情……我想提出申請,為孩子們爭取一次合唱的機會,讓藝術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願大山裡的孩子可以聽到大山外的聲音……”

這封信,來自貴州畢節市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岩村為民小學合唱團的支教老師樊懿楷。全信5943字,時隔多年,樊懿楷依舊記得真切。2019年,他申請加入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願服務隊”,成為為民小學六年級17名學生的班主任。

“希望通過合唱這樣的美育形式,讓孩子們獲得更全面的教育。”除了日常教學,樊懿楷想給大山裡的孩子帶去更多可能。

支教一年期滿,抱著孩子哭紅了眼,樊懿楷登車回程。隊友鄭曉雪接過接力棒,以青春之名,赴志願之行。

“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2013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願服務隊”回信。殷殷囑托,指引青春方向,成為十年行動堅守。

2005年,“本禹志願服務隊”成立。十幾年的志願接力中,鄉村小學開設了科普小課堂,孩子心中萌發出探索科學的種子﹔鄉村教師受邀到湖北武漢接受培訓,提升技能﹔留守兒童第一次走出大山感受城市,開闊眼界。

志願服務的點點微光,匯而成炬。據統計,累計有351個優秀志願服務組織經過創建,被命名為湖北省級“本禹志願服務隊”。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路上,青春之花絢麗綻放。2020年起,華中農業大學實施“鄉村振興荊楚行”,充分發揮涉農高校學科專業優勢,開展楚才服務農業產業、科技成果在鄂轉化等行動。組織學生面向湖北展開鄉村振興大調查,對16個市州1646個農戶、74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戶調研,提交多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評估報告和建議,引導學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台。”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表示,學校將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進一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引導學生走進西部、走進社區、走進農村,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用知農愛農的火熱實踐,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答卷。

四川農業大學

紅色精神潤心田

本報記者 閆伊喬

“同學們,增加種植密度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增產的要點……”在四川農業大學崇州現代農業研發基地,一堂生動的耕讀教育實踐課正熱火朝天地進行。同學們拿起鐵鍬,戴起草帽,在一鍬一鏟中體驗農事艱辛。“現在的學習是為今后投身鄉村振興打好基礎”,草坪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董卓明說。

“通過‘晝耕夜讀’引導學生走進農村,提升學農知農愛農情懷和實踐能力,未來更好地投身於鄉村振興”。四川農業大學宣傳部部長江英颯介紹,去年學校開設了耕讀教育實踐課,並配備一系列校本思政課程,將“三農”要素與紅色基因貫穿於實踐育人全過程。“大國‘三農’”“校史文化”等由校領導及一線專家學者授課的課程將愛國敬業、艱苦奮斗、團結拼搏、求實創新的“川農大精神”融入其中,深受學生歡迎。

“周開達院士去世后,他的夫人守望在校園裡的院士雕塑前,仿佛在陪伴周院士守望著校園。”舞劇《守望》是人文學院學生鐘治彬最喜歡的校園作品,作品溫暖的細節打動人心。

作為藝術團成員,鐘治彬與同伴們在團委老師的指導下,將川農人的故事寫在歌裡、編在舞裡。學校聚焦江姐、王右木等革命先烈和周開達院士等優秀典型人物的感人故事,編排了《王右木》《扶貧日記》《守望》等20余個文藝作品。“參與作品編創的過程就是一次受教育的過程”,鐘治彬說。

去年8月,鐘治彬跟隨“青馬燎原”宣講團到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大杉坪村,為當地的孩子帶去一堂別開生面的專題音樂課。“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革命精神浸潤孩子們的心田,紅色基因在大山深處傳承延續。

在雷波縣的日子,讓法學院學生張芮槐至今難忘:“村民們的熱情,孩子們求知的眼睛,讓我感受到傳播黨的好聲音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進行全面調研后,“青馬燎原”宣講團的成員們還對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條件、建設美麗鄉村等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2018年正式成立,如今團隊成員人均每年在校內外開展宣講超過30場,“青馬燎原”宣講團的成員們在政策宣講中成長與蛻變。四川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庄天慧表示,“川農青年學子緊密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深入基層一線,發揮專業優勢,厚植‘三農’情懷,走向田間地頭,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尋找產業助力點

本報記者 丁雅誦

“‘西農小伙’發明的這個機器真管用,往年10多天的活兒,現在不到一周就能干完。”陝西漢中市鎮巴縣農民秦明禮,種植著1000多畝藥用大黃。去年採收季,他逢人就夸“西農小伙”,“有想法、有技術,幫我們省下不少錢”。

讓秦明禮贊不絕口的“西農小伙”,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研究生趙開元。去年4月,他作為學校“研究生助力團”成員,被派駐鎮巴縣科技進步促進中心實踐鍛煉。

鎮巴縣地處巴山腹地,大黃是主導產業之一。但由於地形復雜,採收一直是制約產業發展的難點。“人工採挖費時費力,農用挖機常常受限,怎樣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研發一款適合當地的大黃採收機械?”趙開元決定試試看。

他與助力團其他幾名成員一起深入田間地頭,對鎮巴幾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摸底調研,並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沖擊鎬主機的形狀、材料、尺寸進行改進,同時配置鋼鏟、鋼叉等輔助工具……經過一次次嘗試,趙開元研發出的採收機實現了對大黃、板藍根等多種根莖類藥材的高效採挖。

“扎根基層,干事創業,在希望的田野上成就人生。”駐扎鎮巴縣的當天,趙開元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寫下這樣的文字。與他有著同樣理想信念的“研究生助力團”成員還有很多:水土保持研究所碩士生杜好田,在合陽縣、鎮巴縣建立鍋巴生產加工基地,開發的“彩色馬鈴薯鍋巴”年銷售額2000余萬元﹔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鄭璐瑋,幫助果農聯系對接電商平台,是果農心中“最可愛的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習林杰,幫助鎮巴縣建立臘肉全產業鏈標准與追溯體系,提高了臘肉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結合自身專業特色,“研究生助力團”成員積極尋找助力點。

據介紹,依托學校農業科教資源優勢,“研究生助力團”專項選拔部分優秀博士生、碩士生組成幫扶隊,派駐地方鎮街和涉農部門開展為期半年的頂崗實踐,截至2022年底,共選派27批次402名研究生參加。校鄉村振興工作辦公室主任王增信表示,助力團模式實現了研究生人才培養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結合,在培養知農愛農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中山大學

村屯農家設課堂

本報記者 黃 超

“高溫酷暑,降雨不斷,連續爬陡坡,這是身心的雙重考驗。”翻開參與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時的筆記,林立文激動不已。作為中山大學農學院土壤學博士生,他在採樣初期便遇到棘手問題,“書本上展示的採樣方式並不適合所有土壤環境,有時候土壤下剛好是岩石,就無法進行下去。”

山地導航儀不能准確地規劃好路線,終端設備性能不夠穩定,數據無法提交……面對復雜情況,林立文和老師同學們因地制宜設計採樣計劃,採樣點數量從兩三個增加到六七個,效率和質量逐漸提高。通過這次經歷,林立文更加堅定運用專業知識為土壤普查貢獻力量的決心。

2018年,立足農業強國建設任務,中大整建制復辦農學院。學院通過支部共建、“三下鄉”實踐、鄉村振興工作站等形式,培育引導學生參與鄉村振興事業,以農業技術服務“三農”發展。

“與傳統涉農院校相比,綜合性大學農學院的城市生源佔比較高。隻有走出小課堂,走向大鄉村,才能讓更多學生感受田間處處皆學問,提高他們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意願。”農學院黨委書記程月華表示,學院秉持“立正德、厚基礎、強特色、寬口徑”的育人理念,立足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優勢,設置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工程技術等3個跨學科模塊課程,像培育良種那樣開展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

“我們撰寫的靈芝產業調研方案,被當地採納了!”在老師帶領下,本科生陳虹宇利用暑假時間與同學一起來到廣東紫金縣龍窩鎮琴口村走訪調研,並提出針對性建議。在他們的幫助下,當地仿野生赤靈芝子實體、仿野生紫靈芝子實體等產品的品質和價格均得以提升。“學生在技術助農一線探索實踐,成就感滿滿,激發了他們參與鄉村振興事業的熱情。”該項目一位指導教師說。

中山大學農學院是近年來綜合性大學開辦農林教育的縮影,目前已有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鄭州大學等綜合性大學通過新建共建等方式成立農學院。這類院校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加快培養儲備人才,指導學生把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作為自己的“第一課堂”,以青春之智助力鄉村振興。

(楊慶媛參與採寫)

版式設計:張丹峰

(責編:羅娜、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