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這兩位博士,從農村走出去,再回到農村

人民網記者 秦海峰
2023年04月25日09:00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今年3月初,90后博士張愛明和黃和平,作為選調生被派駐至江西省南昌縣南新鄉九聯村,任村支書助理。

從出發前的躊躇滿志,到接觸實際工作的一籌莫展,再到現在熟悉工作后豁然開朗,褪去書生氣,沾上泥土氣,張愛明和黃和平完成了由剛出校門的博士生到村干部的身份轉變。

從農村走出去,再回到農村,從“躍龍門”到“歸農門”,帶著新時代的烙印,張愛明和黃和平踏上人生新的征程,揮洒青春汗水,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的活力。

張愛明(左二)和黃和平(左三)走訪村民。楊亮明攝

重返農村有失落,也有驚喜

失落,是今年3月13日張愛明和黃和平正式到九聯村報到時共同的感受。

村委會由兩棟先后建造的兩層樓房組成。倆人的臥室位於村委會一樓左側一個由辦公室改造而成的房間。

“當時,我是帶了被子、衣服過來,准備當晚就在這住的。我來自農村,知道農村條件一般,但一進房間,我的心裡還是有些失落。”張愛明說。

“簡陋。”張愛明笑著說道。兩張一米寬左右老舊鐵床,上面各有一張鋪滿灰塵的涼席,整個房間處在一種被閑置許久的狀態,兩張辦公桌外加一個放洗漱用品的台子上積滿了灰塵,地面泥跡斑斑。

宿舍隔壁就是村委會的圖書室,琳琅滿目的圖書給剛出校門的兩人提供了些許心理上的安慰。

“圖書室裡有各種各樣的書,算是一個小小的驚喜,物質條件差,至少精神食糧是充足的。”張愛明笑言。

經過了最初的失落后,兩人漸漸適應了農村的生活。

兩人將房間收拾干淨后,又請來維修師傅,維修了房間裡的網絡,裝上了空調,增添了一些書籍,從此開啟了兩年的農村工作生涯。

張愛明(左一)和黃和平(左三)在田間地頭和村民交談。楊亮明攝

農村生活有點不一樣:恬靜、有趣 

和略顯寒酸的住宿條件相比,村內環境還算整潔,處處是硬化的道路,家家戶戶窗明幾淨,房屋雖然雜亂但卻寬敞,門前屋后,種瓜種豆,一幅活生生的田園美景圖。

村委會就位於田園美景圖的中間,毗鄰一條從村內橫穿的鄉間小馬路,房后是一個魚塘,房前就是一望無際的稻田,頗有一種鬧中取靜的味道。

到了晚上,田間哇叫聲、蟋蟀聲、虫鳴聲以及窗外的鴨叫聲此起彼伏,很多小虫子循著燈光來到兩人的房間做客,住慣了城市,在這裡,兩人體驗一把隱居深山遠離鬧市的生活。

張愛明用三個詞形容在村裡住宿的生活:安靜、簡單、自然。

讀書生活忙碌而充實,甚至有些壓抑﹔農村生活單調,但也恬靜且有趣。

白天伴著鴨子嘎嘎的叫聲起床,晚上,聽著蛙叫虫鳴入睡。工作之余,可以與村民、村干部嘮家常,還可以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

由於村委會平時不開火,村干部一般都回家裡吃飯,張愛明和黃和平則一起去10公裡之外鄉裡吃飯。

連接村委會和鄉政府是一條林蔭大道,約有15分鐘的路程,道路兩旁散落著稻田、魚塘。

“最享受這短短的15分鐘,車輛在林蔭道中疾駛,兩旁的稻田在急速后退,仿佛在穿越時光隧道。”張愛明說。

航拍鏡頭下的九聯村田野。受訪者供圖

從博士到村干的轉身:在迷茫中超越自我

上班第一天,村裡還沒有安排具體工作。當時黃和平感覺很輕鬆,甚至有些不適應。

“平時就是寫些材料,走訪村民,比較自由。但是這樣的生活過了半個月,單調的生活讓我開始感覺迷茫。”黃和平說。

黃和平經常在心中問自己,未來兩年的基層生活要這樣度過嗎?“不”!那麼怎樣將工作深入下去,接觸到農村生活的真核?

在正式到村裡上班之前,張愛明和黃和平就偷偷來到九聯村看過,想看看自己未來兩年工作的村子是什麼樣子,望著村子廣闊的稻田,他們的心中已經開始籌劃未來的計劃:

這麼大面積的農田,可以種油菜花,發展鄉村旅游﹔改變傳統耕種方式,套種經濟作物,增加農民收入,等等。

但是,當自己試想的方案一一被現實否定之后,和黃和平一樣,張愛明也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之中。

“我們一時間不知道能為這個村子做些什麼,甚至不明白自己在這裡對於村子發展的意義是什麼。”張愛明回憶說。

對於兩人急迫要開展工作的心情,九聯村駐村第一書記鐘梓剛有著切身的感受。

“他們思想轉變都很快,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走訪村民,了解情況,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的,整天纏著我問這問那。”鐘梓剛笑言。

經過入村初期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之后,兩人開始慢慢平靜下來,向群眾取經,向同事請教,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入手。

黃和平利用自己派駐單位南昌市農業農村局的優勢,為村民種田提供技術支持。張愛明則發揮南昌市文旅局宣傳優勢,拍短視頻,宣傳九聯村。

忙忙碌碌中,兩人的目標和道路開始變得越來越清晰。

九聯村委會。受訪者供圖

博士躍“農”門:讓農村活起來、熱鬧起來

張愛明的求學經歷有些曲折。

因為種種原因,張愛明9歲時才讀小學。高考復讀一年后,張愛明進入井岡山大學就讀旅游管理專業,研究生則在贛南師范大學攻讀社會文化地理專業。考博時,陰錯陽差,進入了中山大學新建的海工院,攻讀力學專業。

和張愛明相比,黃和平的求學經歷則一帆風順。

2017年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專業本科畢業后,黃和平直博至浙江大學,攻讀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直至2022年博士畢業。

雖然讀到了博士,但黃和平並不避諱自己的劣勢:學校的知識和生活還是有某些脫節的地方。“這種脫節也正是我們來農村工作的意義所在。”黃和平說。

到農村工作,始終繞不過的一個問題是:到底值不值?

黃和平的答案是,到基層去,到農村區,褪去身上的書生氣,沾上泥土氣,未來的路才能走的更遠、更穩。

雖然缺乏實際工作經驗,但是有勇於探索新路子的干勁,勇挑重擔子的決心,而對於基層來講,缺乏的就是這種剛剛走出校門、又躊躇滿志、想干出一番事業的闖勁。

“農村干部普遍年齡偏大,急需年輕人的干勁和創新精神。”鐘梓剛認為,“博士進村,不僅為農村發展增加了新鮮血液,同時對他們自己也是一個絕佳的鍛煉機會。”

雖然隻有一兩個月時間,兩人已經完成了剛出門的博士生到村干部到轉變,為鄉村帶來了新的氣息和活力:

調試好了村委會很久沒有用過的投影設備﹔從鄉裡借來了無人機,記錄田間地頭的春耕畫面,用於宣傳推廣﹔參與了村內的環境整治百日攻堅行動﹔通過走訪調查,摸清了村裡電商平台的短板……

張愛明還為自己制定了兩個小目標:一個是,自己離開時能夠叫出所有常住村民的名字,用流利的南昌話與他們聊天﹔另一個是,讓村裡農副產品,通過電商,走出江西,走向全國。

“希望多年后再次來到九聯村,村民們還認識我,能夠回憶起為他們做的事,哪怕就一件。”張愛明說。

“讓九聯村更漂亮,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歸鄉發展,讓農村活起來、熱鬧起來。”黃和平說。

(責編:毛思遠、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